小提琴作坊

历久不衰的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站在小提琴本位的立场,十九世纪初的小提琴家很难欣赏、喜欢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开头,贝多芬就写了一大段不像协奏曲总奏的总奏。木管悠悠吹奏出好听的主题旋律,接着整个管弦乐队动员起来,连定音鼓都充分发挥,来表现这段完全没有小提琴独奏的音乐。听起来,那就是漂亮、饱实的交响曲开头,而不是为了引导让小提琴独奏出场的铺垫。

「正常」的协奏曲总奏,应该是一条红地毯,让人等着要看从地毯那端走出来的主角,但贝多芬却给了我们一整个富丽堂皇,有挂毯、有水晶吊灯的大厅,大大削弱了主角上场时的风光。

从小提琴的角度看,更糟的是贝多芬竟然还将主题旋律先交给木管来演奏。木管音量足、表现力强,旋律感染力不输小提琴,木管已经将主题吹得如此淋漓尽致,等到小提琴进来时,不成了炒冷饭了?而且,贝多芬怎么让小提琴登场的?小提琴先拉出一大段上下变化的琶音,接着拉一大段颤音,在颤音中,木管再度吹出主题,然后小提琴才以答句的形式,第一次演奏出主题来。这样的小提琴演奏,像主角吗?

锐利的Clementi一眼就看出来贝多芬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贝多芬习惯写的,是钢琴音乐。钢琴不怕、不担心木管,木管的连音吹得摇摆生姿,刚好可以衬托出钢琴完全不一样的音质。钢琴由击弦所发出的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声音,和木管能够产生最佳的对比效果。还有,钢琴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声音,演奏起琶音来,会有特殊的悬宕悬疑作用,拉着听众想要知道这样的音乐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贝多芬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和第五号钢琴协奏曲,钢琴都是以琶音音形开始进来的,那是贝多芬在钢琴音乐上的偏好与突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第四号和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之间,贝多芬很自然地将钢琴的语法挪用在小提琴上了。

这样的音乐,对小提琴当然不利。要让小提琴当主角,要特别凸显小提琴,照当时的协奏曲写法,就应该要抓住每个机会,给小提琴最好听、最动人的旋律,或给小提琴最艰难的技巧展示。但一来,贝多芬对小提琴技巧真的没那么熟悉;二来,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作曲上,对于动机、和声的兴趣远超过旋律。

第一乐章中,小提琴演奏了好多上下琶音,那实际上是为了弥补小提琴无法演奏复音和声,而做的种种分解和弦试验。小提琴还演奏了好几段长串颤音,那是和乐团紧密对话的一种形式,而非凸显独奏角色的作用。

这样的曲子,不是用小提琴语法写的,尤其不符合当时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与聆听预期。但尴尬的是,这样的曲子,虽然以钢琴语法为基础,也改不回用钢琴演奏了。要能配合、甚至对抗那样堂皇、完整的乐团声响,钢琴必须有复杂、漂亮的变化,要有高低音巧思,要有和声与对位的特殊安排,这些都不可能从原本写给小提琴的音乐中自然自动长出来。

两头落空,于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被冷落了三十年,一直到门德尔松担任指挥,和十二岁的神童约阿希姆合作,才复活了这首曲子。那为什么门德尔松和约阿希姆能奇迹般地复活这首曲子?又为什么从此这首曲子登上了经典乐曲的宝座,历久不衰?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熟悉了贝多芬的音乐,也明白了这首乐曲的真实个性。这不是一首典型的小提琴协奏曲,毋宁比较像是一首附有小提琴独奏加料的交响曲。用一种全面欣赏管弦乐曲的心情,而不专注计较小提琴究竟拉了什么,把小提琴琴音放回整个管弦乐编制中,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首​​曲子如此精彩、如此成功,小提琴独奏声音上乐团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2016 年 6 月 3 日 阅读:(15,842)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7041.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