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届全程回顾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

著名的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基小提琴大赛,不仅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赛之一,更是现今所有小提琴大赛的始祖。平均五年举办一次的这项知名竞赛,从1935年创办至今,除了因二次大战的影响而中断之外,至今已举办过14届,对世界琴坛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本文将把时间拉回到七十多前,让大家看看这个比赛从当年筹备到首届比赛的精彩过程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花絮。

创办背景

二十世纪初期的波兰虽然算不上是欧洲的强国,不过却是最早举办国际性音乐比赛的国家。1927年及1932年在首都华沙举办两届肖邦钢琴大赛之后所累积的经验及正面的效应,让波兰人续办其他大型国际音乐比赛的意愿更大为提升。第二届肖邦大赛结束不久,在波兰作曲家同时也是维尼亚夫斯基基的侄儿阿达姆·维尼亚夫斯基基(Adam Wieniawski 1879-1950)的发起之下,很快就获得当时波兰总统莫斯西克(Ignacy Moscicki)的支持,以波兰著名小提琴家亨利·维尼亚夫斯基(Henri Wieniawski 1835-1880)为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正式诞生。首届筹办委员会主席由发起人阿达姆·维尼亚夫斯基基担任,阿达姆本人希望这个比赛除了让年轻好手有一个互相竞技的平台之外,同时更希望他伯父作品能借由这个比赛提高其知名度名及重要性,就如果肖邦钢琴大赛的意义一样。阿达姆同时邀请了多达三十位当时著名的音乐界人士组成筹备委员会,另外也邀请十位政府首长(包括外交、交通及内政部长等)为荣誉委员,可说是倾全国之力来举办这场盛会,筹备时间订在1932-1933年间,首届比赛的时间订在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基百年诞辰时于首都华沙举行。而法国政府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给予支持并愿意赞助比赛奖金,不过给得并不大方,其条件是如果比赛最后结果由法国人获得第一、二奖的话,除了原本由主办单位颁发的奖金之外,法国政府愿意再加上一定金额的奖金给"具有法国籍"的得奖者。

吉内特·内芙首奖得主:吉娜特·内弗(Ginette Neveu)

惊人的报名人数

除了上数的几项决定,筹备委员会也将参赛者的资格及报名期限做了明确的规定,1934年6月比赛宣传海报及小册子开始公布,报名期限至同年起12月30日至为止,报名资格没有性别之分,不过年纪不能超过三十岁(限1905年3月1日前出生),同时必须要有音乐学院毕业证书或在学证明,如果没有上述的数据,必须提出足够证明才能参加比赛。比赛过程分两阶段进行,第一轮每位选手必须演奏四十分钟的时间,演奏曲目必须包括:(1)巴哈三首无伴奏奏呜曲(Sonata)其中快慢各一个乐章或一首完整与大键琴的奏呜曲全曲。(2)维尼亚夫斯基作品10的练习曲中任选一首。(3)维尼亚夫斯基基炫技小品如:Tarantella 、Valse-Caprice、Polonaises等自选一首。(4)现代知名作曲家或浪漫派时期的作品一首(需有钢琴伴奏)。进入第二轮者必须与华沙爱乐同台演奏维尼亚夫斯基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可以演奏I,II或II,III乐章,第二号则演奏全曲。

小提琴大赛消息公布后没想到受到非常热烈的反应,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以欧洲国家占大多数)的报名信件蜂拥而至,至报名最后一天为止共有160名选手完成报名。主办单位原本非常希望能够让所有选手都能够来到华沙参与这个小提琴盛会,不过可能在第一轮的比赛就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无论对选手或主办单位都有执行上的困难。基于这样的考虑主办单位决定以审核选手在报名表上所填写的学经历做为邀请参赛的标准。最后由主办单位选出了82位选手获邀参加这项比赛,不过最后到华沙完成报到手续只有55位选手(波兰选手有26位,其中不少人是犹太裔的波兰人),其他27位未参加的选手选择放弃的原因除了是准备不够充分之外,当时在波兰出现的流行性感冒也可能是他们选择放弃的主因之一。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第二奖得主: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为数众多的评审团

为了让比赛获得最公正的结果,主办单位原本聘请了近三十位世界知名的音乐家(注1)来挑起这个重责大任,不过最后接受邀请的评审委员共有20位,其中有两位是女性,加上评审团主席阿达姆·维尼亚夫斯基基一共是21位。评审委员包括了波兰女小提琴家杜必斯卡(Irena Dubiska),柯汉斯基(Wacław Kochanski,评审团副主席),指挥家费泰尔贝尔格(Grzegorz Fitelberg ),德国小提琴家库伦坎普夫(Georg Kulenkampff)及俄国杰出钢琴家涅高滋(Gienrich Neuhaus)等人。1935年的3月2日在华沙爱乐演奏厅的音乐家休息室举行第一次评审会议及比赛序号的抽签,会议中决定将选手给分方式以点数来计算,并设了五个不同级数给分标准:优(15-13点),良(10-12点),佳(7-9),差(4-6),劣(1-3点)。同时也取得每一个名次只能给一位选手(不能并列)的共识。首奖得主的个人音乐会将在华沙市与另外一个波兰大城举行,主办单位保有节目的更改权。

会议结束的隔天下午在波兰爱乐的演奏厅开始为期长达十天的第一轮比赛。经过漫长的竞赛终于在3月12日完成第一阶段的比赛,隔日召开评审会议,决定录取18名选手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这18名选手包括6位波兰人,2位俄国人。休息一天后,3月14日至15日中午为止,主办单位安排18位选手与华沙爱乐进行协奏曲的彩排练习。15日晚上七点,18位选手陆续上台与华沙爱乐一起演出,并由波兰广播电台做全程现场实况转播。整个第二阶段比赛到隔天的晚上11:00划下休止符,随即马上召开最后一次的评审会议,会议持续约两个小时,一直到隔日(3月17日)的凌晨1:00结束,无异议通过所有的得奖者名单,然后再由主席阿达姆·维尼亚夫斯基基做再次的确定,准备在当日的白天正式公布。

(注1) 当年原先受邀担任评审委员包括有:胡伯曼(B.Huberman),蒂搏(J.Thibaud ),罗泽(A.Rose)等小提琴界的名人共9位,可惜并未参与这个盛会。

亨利·特米安卡第三奖得主:亨利·特米安卡(Henri Temianka)

隆重的颁奖典礼

同一天的下午举行颁奖典礼,出席的人士除了评审委员筹备委员及第二轮的部份参赛者之外,还包括不少波兰知名人士。首奖由法国女小提琴家吉娜特·内弗(Ginette Neveu)获得,奖金除了获得主办单位5000兹罗提(zloty,波兰货币单位)之外,外加法国政府提供的10000法朗,同时也获得波兰制琴师帕奴夫尼克(Tomasz Panufnik)亲自所制作的一把小提琴,算是最大赢家。银牌奖由俄国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获得,他的奖金是4000兹罗提及一把和内芙同一位制琴师的工作室所出产的小提琴,原先由法国政府提供的5000法朗却因奥伊斯特拉赫并非法国籍而无法获得,让法国政府省下了一笔赞助费。紧接下去陆续颁给泰米安卡(Henry Temianka)等其他七位得奖者奖章及奖金,直到第九名波兰小提琴家金佩尔(Bronislaw Gimpel)领完为止。另外主办单位为了鼓励其他参赛者的努力,也颁给15位选手荣誉奖章,其中有9位是进入第二轮,6位未能进入第二轮的选手,而这15人当中包括被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誉为”两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哈西德(Josef Hassid),波兰杰出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巴切维兹(Grazyna Bacewicz)及她的包胞同时也是卡拉扬时代最优秀的柏林爱乐首席史瓦柏(Michel Schwalbe)等人。整个比赛过程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划下句点。由于反应超乎预期,主办单位决定将继续举办第二届的比赛,时间订在1940年,可惜后来因二次大战爆发而延迟了12年,一直到1952年才恢复举行。

无常多变的人生-得奖者的后续发展

藉由比赛的加持,不少得奖者在比赛后声名大噪,知名度也提升不少,这其中当然以金牌奖得主内芙最为明显,不但演奏邀约不断,同时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其实当年内芙曾因筹不出旅费而有取消报名的念头,这件事情被恩师弗莱什(Carl Flesch)知道后他马上自掏腰包,帮助她的女徒弟完成参加比赛的梦想。内芙最后也以最耀眼的成绩来回报恩师,可惜天妒英才,正当内芙演奏事业如日中天时,却在1949年一次坠机事件中身亡,享年只有30岁。令人难过事也发生在比赛之后才成为弗莱什的学生哈西德身上,哈西德原来在赛前是非常被看好的参赛者,可惜在第二轮演奏中记忆力失常,仅获荣誉奖章(总分排名是第11名),之后他疑似因失败的恋情等所产生的精神分裂,让他在27岁的黄金年华以自杀结束一生,仅留下八首小品的录音,恩师的不舍让他在自己回忆录中留下这样一句话:「哈西德的英年早逝是小提界的重大损失。」

鲍里斯·戈尔茨坦第四奖得主:鲍里斯·戈尔茨坦(Boris Goldstein)

还好上帝并没有提早回收所有的菁英,俄国大师奥伊斯特拉赫虽然只获得银牌奖,不过也激励了他的斗志,两年后在比利时所举办的伊萨伊小提琴大赛获得金牌奖,从此他星途顺畅,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且最受敬仰的俄国小提琴家,在世界乐坛所绽放的光芒是九位得奖者中之最,而他唯一的儿子伊格尔(Igor Oistrakh)后来在第二届(1952)的比赛中夺得金牌,弥补了父亲无法获得金牌的遗憾。另外一位俄国参赛者戈尔茨坦(Boris Goldstein),当年虽然以13岁的年纪并演奏一把3/4大小的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参赛,不过却获得第四名的佳绩,当时的确是令人刮目相看,两年后他与奥伊斯特拉赫及三位战友一同参加比利时的伊萨伊大赛,虽然表现优异且倍受赞誉,尤其获得比利时媒体的不少的赞扬,可惜他似乎中了”第四名的魔咒”,名次上并没有进步,这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后来他的演奏事途并不顺遂,和奥伊斯特拉赫辉煌的成就比起来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最后他在德国渡过他人生的最后13年。

埃达·亨德尔第七奖得主:埃达·亨德尔(Ida Haende)

在所有参赛者年纪最小的就是替波兰获得最佳成绩(第七名)的埃达·亨德尔(Ida Haendel ),她当时参赛时的年纪仅仅只有七岁,据她在其著作女性与小提琴(Woman with Violin)一书中提到:「父亲在比赛前一个月帮我完成报名手续,原本以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不过我却得了感冒,只能做少量的练习,还好只持续一个礼拜,不过那个时候只剩下两个星期可以准备。」这段话实在让人对她惊人的天份感到不可思议!而她目前是硕果仅存的首届比赛得奖者,令人吃惊的是她到现在还有演奏会。另外一位波兰得奖者,第九名的金佩尔虽然无法像亨德尔这么长寿,不过也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明星级人物,录音数量并不少。在比赛之后获得银牌奖的俄国大师奥伊斯特拉赫曾替金佩尔抱屈地说到:「他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完美小提琴家,不可思议在那次比赛他只得到第九名,许多名次在他之前的小提琴家都没有金佩尔的演奏才能,这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而原本在第一轮表现非常优异的波兰另外一名选手巴切维兹(Grażyna Bacewicz),幸运之神并未降临在她身上,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回家后,不幸在家中遭遇强劫,之后并未能做充足的休息而影响了第二轮的演奏,仅获荣誉奖章。大赛之后她渐渐将重心转移到作曲上面,其成就非凡,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且知名的波兰作曲家。至于她的同胞史瓦柏(Michel Schwabel)虽然在这次比赛没有出色表现,不过并没有影响他后来的演奏事业,他将演奏重心放在管弦乐团的首席位置上,先后任职于法国里昂,瑞士日内瓦交响乐团,1957年进入柏林爱乐担任首席,被公认是卡拉扬时代最优秀的乐团首席,史瓦柏在去年过世,享年92岁。

布诺尼斯劳‧金佩尔第九奖得主:布诺尼斯劳‧金佩尔(Bronislaw Gimpel)

第三名得主泰米安卡也弗莱什的爱徒之一,他后来到美国发展得很好,在室内乐及教学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是帕格尼尼弦乐四重奏的发起人及第一小提琴手,后来也曾从事指挥,可惜留下的录音并不算多,他生前的著作”面对音乐”(Facing the Music),是了解这位小提琴生平的最佳资料。第五名的阿根廷小提琴家史必勒(Ljerko Spiller)虽然知名度不及上述的得奖者,不过他的学生安娜`楚马晴科(Ana Chumachenco)却是现今世界乐坛不少女中豪杰的恩师,知名的爱徒包括有:费雪 (J.Fischer),史坦巴赫(A. Steinbacher) ,巴蒂雅许薇莉(L. Batiashvilli)、弗朗(V. Frang) 等。至于另外两位得奖者:第六名的萨尔德(Mary Sard)第八名的安同恩(Hubert Anton),在大赛结束之后就消声逆迹,几乎没有后续的消息,据推测有可能在二次大战时身亡。

波兰国内的自省

大赛结束后,主辨国的选手并未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虽然有六位选手进入第二轮的比赛,不过最终的成绩只有亨德尔及金佩尔获得获得第七及第九名的名次,波兰各界对这样的结果当然非常不满意,无论在报纸或广播中都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及建言,而这种批评的确对后来波兰整体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产生了效果,在第二届的比赛中波兰女将维尔柯蜜尔斯卡(Wanda Wilkomirska )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仍勇夺亚军,另外并列第四名的四位得主,全部都是波兰人,这样成绩终于替主办国争了一口气,15年后在第五届的比赛中,波兰终于将金牌奖留在国内,得奖者是亚诺夫斯基(Piotr Janowski 1951-2008)。自此之后,主办国的选手在往后的比赛中都陆续有非常优异的表现,并获得非常好的名次,1991年及2006年的金牌得主全部都是波兰所训练出来的选手。

重新复赛

在二次大战结束的前后,在欧洲各地陆续出现以不同名义所举办的小提琴音乐比赛,如1943年法国隆·堤博大赛,1949的布拉格之春音乐比赛及1951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大赛等,这种情况也让波兰政府积极朝向恢复维尼亚夫斯基大赛的方向前进,1949年二次大战结束后,波兰文化部决定恢复肖邦钢琴及维尼亚夫斯基基小提琴大赛,不过第一届举办的城市华沙因在二次大战中受到非常大的损害,百废待举,根本没有适当的音乐厅可以举办,波兰当局只好将比赛场迁移到损坏比较少的波兹纳(Poznań) 举行,1952年维尼亚夫斯基基大赛重新在波兹纳与世人见面,平均5年举办一次,没想到这项决定使得维尼亚夫斯基大赛从1952年开始至今都一直在波兹纳举行,并且成为波兹纳每五年最重要的音乐盛事,而原先在1935年筹办这个比赛的城市–华沙,却因这个无奈的决定而无法让这项国际大赛继续在首都城市发光发热,这或许是1935年当时的筹备委员所料想不到意外发展吧。

尹昭永2011年首奖得主:韩国小提琴家尹昭永(Soyoung Yoon)

亚洲人的表现

从1935年开办以来,所有得奖者清一色都是欧美或俄国的选手,一直到1972年由日本女小提琴家石川静(Shizuka Ishikawa)女士取得银牌奖的荣誉之后,才终于开启亚洲人取得维尼亚夫斯基基大赛奖牌的大门,令人吃惊的是在9年后(1981),不但由日本小提琴家漆原启子(Keiko Urushihara)获得冠军(当时仅有18岁),其他5名的得奖者中,除了第3名以外,其他全部由日本人包办,创下亚洲人得奖比例最高的一届。之后在每一届的得奖者名单中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名字。韩国人的名字则在2001年之后开始出现在得奖者的名单中,Soojin Han是当届的银牌得主,到了2011年金牌奖由韩国小提琴家尹昭永(Soyoung Yoon)获得,替韩国人在这项比赛中写下新的得奖纪录。至于亚洲华人在这项比赛的表现并不突出,至今仍未有人能进入最后一轮的决赛。第十五届的比赛预定在2016年的10日8-26日举行,到时候又会产生多少位乐坛新秀,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5 年 8 月 25 日 阅读:(29,949)
Categories: 关于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1177.html

『相关文章推荐』

4 Responses to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届全程回顾”

  • 孙基亮说道:

    1991年11岁的李传韵获得冠军,怎么在你的文章中没有介绍?

    • 小提琴作坊说道:

      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李传韵获少年组第一名

      • 孙基亮说道:

        请问,据说,有两个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你说的李传韵获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不是在波兹南举办的比赛。所以,麻烦你搞清楚,李传韵,究竟是参加的波兹南比赛,还是参加的华沙附近的卢布林比赛?谢谢。孙基亮

  • 孙基亮说道:

    因为我看到在波兹南的比赛场地,相当宏伟。而我看李传韵的比赛录像,比赛场地狭小,不可能是波兹南的比赛。所以,麻烦你,把李传韵究竟是参加的那个地方举办的维尼亚夫斯基的比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