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小提琴音柱的调试探讨

小提琴音柱位置图

早就想应很多人的要求来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当面和大家探讨是因为我当时还不具备足够有逻辑的表达。如何言简意赅的阐明我个人的认知程度,又如何使人理解而不产生误解,同时深入浅出地明确一些潜在的规则,是我近日来不断思考的。在长达七年的尝试自行调试小提琴音色过程中的摸索出的点滴心得,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啦!

就先从音柱说起吧。本文分A,B两部分

A、首先是前提:音柱的作用是联结琴体振动,因此音柱既要能够把琴各部松散的振动统一起来,又要让琴体尽可能地充分振动。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个人认为音柱需要且仅需要能够与演奏时弓弦施加给马子的大致压力,经面板传导后的各种作用力的合力相抗衡。这里面的“合力”的含义是一个张力的尺度,是个范围。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琴体木质纤维的受力,而且人为因素对音柱所承担的反作用力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个”范围“决定了音柱调试的无止境。然而如若音柱所承担的“张力”数值没有处在范围之内,就会出现一系列不理想的振动效果:诸如,张力偏小,则来自面板方向的力不能有效通过音柱传到到背板上去,这时候琴体振动会过于松散,听觉上声音也过于松懈;张力偏大,虽然可以承受住面板方向的力,但琴体会因没有张力上缓和的余地而日渐疲劳,振动受到限制,听觉上声音余音不够,变化窄少,甚至尖锐发死。

具体操作:理论上音柱的大致位置是在距离右马脚后方1.5-3mm,与低音梁关于面板中线对称的直线上,当然这也是个范围的界定。

(一)、由于琴体面板、背板的弧度,音柱越向外顶(向右f孔方向顶),“张力”越大;反之(向低音梁方向推),则“张力”越小。在松掉琴弦的情况下,假定音柱长度合适,本人习惯将音柱立在距琴马中心后方2m左右的位置,适当向右f孔挪,挪时要推音柱中间附近,保证音柱直立。当音柱,站稳“时,调紧琴弦至标准弦高,再用同样的方法顶音柱至与低音梁大致对称的位置上,并保证音柱横截面上的纤维纹理与面板表面竖纹相垂直!

还要补充一点很关键的,就是要纵向拿琴(右手执琴颈),眯起一只眼,顺着指板下端外缘向右f孔上端的小孔望过去,所看到音柱的一段边缘部分,这部分应当不偏不倚的大致直立。也就是当你想象这段音柱是无限延展的部分,并映射在脑海里,应当是种舒适贴切的感觉,没有别扭感。

这时先试拉

1、音柱继续向外顶,会有更大的音量,更紧质的声音,但是“张力”一旦超过“范围”就会多余,声音会发死,尖锐,音量反而变小;相反,音柱向内推,振动会更自然,但过了“范围”会变得有气无力。

2、如果声音尺度正合适,想保持高音的光泽,同时想要低音振动,就可以尝试把音柱末端向内(低音梁方向)推一点点,或者可以从左f孔向内反钩一下也许会更容易,这种方法的尺度在于:不能过度削减音柱的“张力”,要把”张力”维持在”范围”内。这种方法会影响到四条弦的平衡:当音柱末端向内(低音梁)推时,G,D弦在一起的和声色彩会像G弦靠,即G弦声音会占主导,凸显出来,D弦会逐渐黯淡,这时E弦会变窄而亮,高低音的分化会明显;相反地,向外顶对使G,D弦的和声色彩偏向D弦。当然,在“范围”内调节不会有大碍,除非想冒险做些音响上的尝试,上述变化会很显著。

(二)、还有一个层面的方案是调节音柱相对于琴马的前后距离关系。

1、在做了上面(一)中的工作后,如果试拉觉得声音有些传不远,振动可以再开阔的话,可以让音柱远离马子一些,这样对有些琴板弧度较大的琴来说等于是增加了音柱的反作用力(“张力”),这种方法的弥补性在于可以在增大张力的同时扩大振动,但不利影响是过分靠后会造成多余振动而产生频繁狼音(不止一个);相反地,如果感觉声音过散,想集中一些,就让音柱靠向马子,声音会透亮一些,然而过近就会造成声音太细,传不远。

2、以上都是在音柱在相对琴马前后保持直立的状态下进行的,还有一个措施具有弥补性,就是调节音柱相对琴马前后的倾斜状态:通常地,音柱前倾(末端远离马子),振动会稍厚重,特别有利于低音,整体发音偏向浑厚;音柱后仰(末端靠向马子),振动会适当降低,特别有利于高音,整体发音会莹润甜美。

当基本完成调试并最终确立相对较佳的位置后,要再次按照前面所讲的“顺着指板向右f孔上端小孔望音柱”的办法检验一下。最后,用调节器一适中的力度触碰音柱中段附近,向右f孔端“顶”,应断续、均匀地给力,这个行为决不至于挪动音柱,而是使音柱更坚定目前的状态,使之更贴合琴体。随着演奏和天气变化,随时用这个办法“理顺”一下,很管用。

综上所述,几种方案之间均可融会运用,操作须格外理性,仔细辩声。值得提醒的是:

1、还应以音柱尽量直立为主;

2、眼见未必为实,不可将肉眼的判断作为调节方案的唯一标准,音柱的良好状态是靠调节时的手感和反映出的音响效果在头脑中映射成的舒适感来判断的;

3、调试之后要用适中的力度推一推音柱中段,确保音柱牢靠地立起,而不勉强;

4、关于音柱受力是否处在“范围”内,可以通过试拉体会:运弓很慢地,仅靠手臂和弓的重量在近马处拉奏,如果琴弦振动较稳定、自然,则“张力”合适;

5、适可而止,物极必反。

B、说一下个人对调音柱本质的理解:音柱调节主要还是去躲避琴板(主要是背板)纤维上的毛病。具体情况还要依琴而定,总之是要尽量避开背板上的严重不足。同理,也应顺应侧板上的纹路:音柱之前说的相对琴马前后的倾斜其实调节好以后会发现其倾斜方向与侧板整体倾斜方向一致。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就是对于50%以上的琴是两侧侧板纤维纹路倾斜方向不同的,即两侧纹路在空间上呈交叉状,音柱还是尽量直立为好。虽然本文的调试方法绝对适用,但这类琴仍很难达到高音与低音的整体平衡,振动由于交叉的纹理而相抵消。所以也造就了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音色比较细腻婉约,低音幽幻,高音含蓄。名琴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穆特弗朗切斯卡蒂艾尔曼等使用的,需要演奏上的特殊对待。

本文主要阐述了个人认知的一些“通法”,故没有涉及过多传统书面上的法则。总的来说,音柱两端的横截面应当近乎是平的,尽管琴板有弧度,因为琴箱内部在像音柱横截面如此小的面积近乎是平的;音柱也要尽量直立,就是说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范围内,要尽量往直立上靠。热切希望各位热衷于提琴的仁人提出宝贵的建议,并共同探讨。调试提琴永无止境,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文章来自于投稿

2017 年 9 月 10 日 阅读:(23,832)
Categories: 小提琴制作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26177.html

『相关文章推荐』

2 Responses to “小提琴音柱的调试探讨”

  • Cliff说道:

    作者把多年积累的调试小提琴音柱的宝贵经验奉献于众应该向作者表示感谢。本人正是在寻求如何通过调整音柱达到改善音色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此文。读后至少清楚了音柱在改善音色中的重要性并大致知道了调整音柱的方法。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个物理学概念,如合力,反作用力,张力等。无疑 ,作者的本意是通过这几个物理学概念把要阐明的事情解释的更清楚些。但本人的体会是这几个物理学概念引用的效果反而使人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物理学上这几个概念都有着明确的定义,与作者阐述的不很相同。
    浅见,见谅。

    • Cliff说道:

      作者没有提及音柱的材质质量以及音柱直径大小对小提琴声音的影响。不知是作者认为这两个因素相对于音柱的安放位置来说属于次要地位而未提及还是其它原因(比如須另辟专题论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