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低音大提琴(贝斯)乐器界的庞然大物

低音提琴低音提琴

在西洋乐器中,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contrabass)是少数著名的庞然大物之一,也是别名相当多的一件乐器。它简称为贝斯(bass),又称弦乐贝斯(string bass)、竖贝斯(upright bass)、 直立贝斯(stand-up bass)、低音提琴(bass fiddle)、原声贝斯(acoustic bass)、 工寮贝斯(bunkhouse bass)等;在美国阿帕拉契山区则被喜称为公牛提琴(bull fiddle)和狗窝贝斯(doghouse bass)。德国还有一种比较小而轻便的啤酒贝斯(Bierbass),用于乡村啤酒屋。

除了别号多,这件乐器的庞大体积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虽然和民间音乐无关,却耐人寻味,既可作为乐器故事之补充,亦是茶余饭后之趣闻,本文也一并介绍。

欧洲最早的低音提琴类图像只上溯到十六世纪的德国,而文字的描述也不过是十五世纪末。一般来说,最早的制作者来自义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克雷莫纳(Cremona)。长久以来,它的前身可能被认为是古提琴族(viol family)的低音乐器。但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怀疑,因为它很早就在构造和功用上归属于几乎同时兴起的提琴族(violin family)。

低音乐器的出现是要加强乐团的低沉音响。提琴族从十六世纪开始取代了中古流行的许多提琴类乐器。既然是一族,就要有从高到低音域的乐器。 Double bass (倍低音)的称呼就已经显示它比大的同类乐器更低一倍了。古提琴族虽然也是提琴,但其形制和提琴族有一些区别,例如双肩比较倾斜,背面平坦,正面开二C形音孔,指板缠羊肠品位,大多张六弦,以四度间隔调弦。弓的持法是手掌向上,即德国式(有点像拉胡琴类的方式)。而提琴族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双肩较圆,背面稍鼓,面板开二f形音孔,指板无品,张四弦,以五度间隔调音。弓的持法是手掌向下,即法国式。现制的低音大提琴在形制上反而比较接近古提琴,即双肩倾斜(少数例外),背面平坦,以四度间隔调弦,也有以手掌向上持弓。这是长久以来被认为它是古提琴族后代的线索。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又和提琴族一样是面板开f形出音孔,张四弦(少数五弦),指板不用品位。所以实际上,它是兼有古提琴族和提琴族的特点。有趣的是其品位一直沿用到 1800 年前后才废除。

早在1940年代,就有学者怀疑此乐器和古提琴族的直接关联。较新的理论是由法国低音大提琴家和学者保罗·布伦(Paul Brun)提出。布伦氏从体内的构造来研究低音大提琴和低音古提琴的区别而提出新的见解。除了引用大量历史资料之外,他的根据侧重于低音大提琴体内的音柱(sound post)和低音梁(bass bar)和提琴族的相同点。他称此二者为乐器的「神经系统」,可以支柱提琴类金属弦极大的张力。这有别于古提琴体内的结构,否定了低音大提琴的古提琴族关联,确定它一开始就是提琴族的一员。他也提到低音大提琴的斜肩和平背,实际上是为了左手指按高把位的方便,即配合乐曲演进和演奏需要。

现在也有少数将左肩下陷的品种(有如电吉他),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乐器族都是从十六世纪初发展出来,前一百年可以说是平行发展,却地位悬殊。古提琴族属于欧洲贵族阶级的乐器,音柔声细,适合室内。小提琴族开始时,继承中古的提琴类,是民间舞蹈乐器,以音尖声宏取胜。

音乐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是:法国路易十三世为了要在凡尔赛宫举办露天舞会,挑选最优秀的乐器和乐师, 在1626年组织了有名的「国王 24 支提琴乐队」( The King’s 24 Violins),包括五个声部,低音用六支乐器;有需要时(如阅兵)还可以加入管乐。法国数学和音响学家梅森(Marin Mersenne)1636 年记载说:「听过国王 24 支提琴乐队的人都承认从来没有听过更优美和有劲的音乐了;这些乐器最适合于舞蹈音乐之用。 」这个乐队延续到1761年,也奠定了提琴族入宫的缘由,影响深远。 1660 年代中叶,英国查尔斯二世如法炮制。英国作者诺兹(Roger North)回忆道:「查尔斯国王复辟之后,老式的合奏被置闲。国王依照法国模式创立了 24 支提琴乐队与其音乐。因此它成为宫廷和剧场正规的音乐;提琴也成为宫廷的乐器了。 」他说的「老式」正是古提琴族。事实证明,提琴族从十七世纪起取代了古提琴族,独领风骚至今。

用途既广,改变尤多

不论古提琴族或提琴族,十六世纪最初低音乐器在乐团中演奏和其他高与中音域的弦乐器一样的旋律,只是低八度或两个八度。十七世纪之后,由于主调音乐的发展和功能和声的实践,低音大提琴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它不但提供和弦的基音,有时还兼顾明显的节奏,以便应付新世纪那种旋律活泼、节奏兴奋的新风格。

1837 年一位作者说:「在圣乐里,低音大提琴很自然地是装饰之用,在合唱里则十分重要,到了意大利歌剧里伴奏咏叹调时,它则呈现了最完美的效果之一,大大地陪衬出演唱者的戏剧音乐。 」可见它用途之广。也由于有那么多种场合的需要,它的形制经过难以数计的变化。除了体型,最明显的是弦数由多(开始时 6 或 5 条)到少(18 世纪中到 19 世纪末多用 3 条),再到多(19 世纪中叶至今 4 或 5条),弦的质地也从羊肠到缠铜线,调弦轴由木质改为金属螺旋式,而其调弦多达四十到五十种之惊人地步。 当然那许多改变都是为了演奏上的方便和乐曲的新风格,包括演奏和弦的要求。它虽然看起来笨重,不易操作,还是有许多名家为它创作并演奏展技的乐曲。第一位大师级是意大利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也是海顿、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好友德拉戈内蒂(Domenico Dragonetti,1763-1846)。

在英国,指挥把他放在乐队前方和首席小提琴家并排,让听众一睹他的风采与技巧,而他还可以一显身手,随时当场拉奏小提琴或大提琴部分的旋律。另一个记载则说他和大提琴家林德利(Robert Lindley)并列于伦敦意大利歌剧院乐团之前,面对指挥。每次两人入场时全场起立致敬。当时歌剧结束之后要继以芭蕾舞。他们二人可以先行退场,不必演奏。其他极出名的大师有波提西尼(Giovanni Bottesini)、库塞维斯基(Serge Koussevitzky,也是波斯顿交响乐的名指挥)、卡尔 (Gary Karr)和当代的迈耶(Edgar Meyer)等。迈耶、马友友(大提琴)和奥康纳(Mark O’Conner,小提琴)组成一个三重奏,跨越古典、流行、民间和世界音乐。他身兼作曲和编曲,又将低音大提琴韵味表达和技巧表现带到「极限」,真要令人「另眼另耳」对待这件乐器界的庞然大物了!

从《动物狂欢节》谈起

传统管弦乐作品低音大提琴单独出现率很少。法国作曲家圣桑那首脍炙人口的《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中的第五段,是描绘大象的可爱小品,其两段曲调虽然来自白辽士和孟德尔颂的原作,但经过匠心的编写,以低音大提琴奏出那只一摇一摆的大象,轻松诙谐,令人难忘,也增加对这平常较少「露声」的乐器一些亲切感。

现制低音大提琴有数式,以3/4式,通高6英尺(1.82公尺)的最为流行。四弦的调音以四度间隔,由低到高为 E1、 A1、D2、G2。实际音高比记谱的低音谱表低一个八度,以免谱表加上太多线条。由于更低音的需要,也有张五弦。但也有四弦的在弦轴箱装备变音设备,可以将第四弦从 E1 往下多产生四个音而达 C1。低音大提琴有两种琴弓。法国式弓根(frog)较窄,手掌朝下,和提琴族的其他乐器持弓法一样,流行于法、英、意大利和斯堪地那维亚部分地区。德国式弓根较宽,手掌朝上,以便手指伸入于弓毛和弓杆之间,流行于德、奥、俄和美国,即古提琴的持弓法。在古典音乐里,用弓拉的机会比较多,在民间、爵士和流行音乐则特别喜用拨弦。

现在它不但是古典交响乐团里的低音支柱,也用到各种民间音乐、爵士乐、 蓝调和流行音乐。很明显地,它的概念也引入到许多民族的现代乐团,包括现代中国乐团的倍低音革胡(蟒皮)、环保倍低音革胡(环保材料皮膜)或倍低音拉阮。由于弹拨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和低音域的需要,它还是西洋管乐队里唯一的弦乐器。但现在它在许多乐种中,已经被 1950 年代发展出来的低音电吉他,即电贝斯(形如一般吉他,实体,颈较长,大多张四弦)所取代了。

听说过「公牛提琴」和「狗窝贝斯」吗?

和提琴、吉他、曼陀林一样,低音大提琴也来自欧洲,也从古典进入民间。它跟着最初的移民,从英伦来到新大陆的东北部,用于基督教堂,随着风琴拉奏低音的声部以加强音量和效果。二十世纪初,阿帕拉契山区的居民开始发展弦乐团时,为了和弦基音和节奏效果,也引入这件乐器。它的音响低而沉,很整齐地提供和弦基音和拍子,有时还奏音阶式的过门。因为弦既粗又硬(古代有用手套者),拨弦时不用指尖,而是用食指的边来弹拨。

还有一种特殊的掌击(slapping)技巧,即以右掌(三或四指)在弱拍时朝着指板拍击弦,产生如小鼓的弱拍效果;或以指挑弦,让它弹回而击指板,再以掌拍击,都是为了敲击的效果。在1920到1930年代,乡村音乐刚刚流行起来时,弦乐团到处旅行演出,低音大提琴奏者还身兼滑稽演员,穿着夸张的乡巴佬服装并涂黑牙齿。乐器本身也被当作道具来旋转,或藏在幕后,甚至于提示性跨着当马骑。由于体积大和一副「霸凌」像,低音大提琴在山区被称为「公牛」。 「狗窝」是形容大到可以装一只狗进去。如果买不起这件乐器,山地人还发明了洗衣桶贝斯(washtub bass),即把洗衣铅桶倒过来作为扩音箱,在面(原来的底)当中戳一孔,伸出一条绳索(如晾衣绳),接到钉于桶边的木棍顶端;最「标准」的木棍是扫把杆。讲究的还用真正低音大提琴弦。奏时以右手指或小棒弹弦,左手也可以将木棍稍弯曲,改变张度,甚至用夹子改变弦的长度,以获得不同的音高。一般只用一弦,但也有二或三弦的。音高不太重要,以节奏取胜。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混合乐团 Nitty Gritty Dirt Band 早期就用过一支单弦洗衣桶贝斯。有趣的是南美巴拉圭还有一个回收乐队(Recycled Orchestra),所有乐器都是用垃圾场收集来的东西制作,提供给贫民区儿童,包括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

巨无霸的世界

德国普莱托雷斯(Michael Praetorius)在 1619年的《音乐全书》(Syntagma musicum)第二卷附录中,就描述有 7.38 英尺(2.25 公尺)高的五弦低音古提琴。 1615 年德国德莱斯顿的一场音乐会,一支超过 13 英尺(4 公尺)的低音大提琴,需要由八只驴子拖车运到。 1636 年法国亨利四世的皇后瓦卢瓦王朝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Valois)订制一支乐器,大到可以将一个小童装在琴体内唱高音,由演奏者一面唱次高音和同时拉低音,形成三个声部。有一支可能是十七世纪名师达萨罗(Gasparo da Salò, 1542-1609)制作,取名为「巨无霸」(The Giant),原来属于德拉戈内蒂的三弦乐器高 113.38 英寸(288 公分),后来送给他的学生莱恩斯特公爵(Duke of Leinster),现藏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据说 1786 年,英国一位马丁(Martin)先生制作了一支高到要将天花板开洞才能让弦轴盒穿过,人要上楼去调音。低音大提琴家博伊斯(William Boyce)邀请作家嘉丁讷(William Gardiner)去参观。博氏以巨弓一击,整栋建筑几乎都要震垮。制作者还以为奏者是魔鬼的化身呢!为了 1889 年辛辛纳提音乐节,盖尔(John Geyer)制作了一支 15.9 英尺(4.80 公尺)的四弦大乐器,由一个人拉弦,另一个人站在特制的楼梯按弦。。 1920年代纽约的费雪(Carl Fisher)音乐出版公司订制过一支高11.8 英尺(3.55 公尺)、重 150 磅(68 公斤)的四弦乐器。1905 年芝加哥歌剧院向德国的罗兹(Otto Roth)订制了一支通高13.9 英尺(4.20 公尺)、重 154 磅(69 公斤)的乐器,由于太巨大,需要用机器来控制弓拉和按弦。如果不用机械,这种演奏真如有人形容的是「适合于一匹马的工作」。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带给十九世纪的欧洲人富庶与「骄傲」,竞相举办超级的世界博览会,以大为贵,来显示其成就。作曲家白辽士正是音乐界的这类代表。为了 1844 年巴黎工业博览会,他组织了一个 1,022 人的大管弦乐团,包括了 36 支低音大提琴。他的好「大」还有几幅漫画颇为流行。 5 难怪他十分欣赏下一届(1849)巴黎工业博览会中所出现的「世界之最」。

法国着名提琴制作者维尧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 1798-1875)为此博览会的惊人创举,就是呈现了他著名的巨无霸,取名为「超极大贝斯」(Octobass)。该乐器通高 12.3 英尺(3.75 公尺),琴体宽 6.75 英尺(2.06 公尺),琴弓长 2.65 英尺(0.80 公尺)。所张的三弦为 C1、G、C,比一般低音大提琴音域低八度加三个音,从最低音往上可以奏一个半音俱全的八度音阶加五个音。由于太过巨大,在指板上固定七个裹皮的金属品位,再在琴颈后设置七个杠杆把手,以左手操作把手,启动机械按音。而由于头部太高,调音轴装置到琴的尾部,接近地面。演奏者站在一个装置七个踏板的高台上,手脚并用。为了 1851 年伦敦的世界博览会,法国指挥家朱利安(Louis Jullien)在前一年就指挥一个 110 人的乐团,启用到这件大乐器。次年在博览会中,他指挥一个 207 人的乐团,外加三个军乐队、一个鼓乐队、几件超大的乐器,当然包括了超级大贝斯。白辽士听过后说:「这件乐器发出十分优美、丰富而饱满的音响,无杂音⋯⋯真希望每个大一点的乐团至少配备二支⋯⋯,所有超过 150 演奏员的节庆乐团则应该至少配备三支。 」事后这件乐器被私人购买,再捐给英国大歌剧院。不幸1867年12月毁于剧院的一场大火。

为了 1855 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维尧姆于前一年又完成了第二支超极大贝斯,并且广邀名家演奏和建议。次年的大会果然名不虚传。博览会 4月30日开幕式的露天大音乐会,由白辽士指挥演出他的「赞美歌」(Te Deum),乐队中包括了这件新乐器。博览会期间,那个 500 人的舞蹈伴奏乐团很可能也有它的一份。 1872年,这件高 12 英尺(3.65 公尺)的历史名器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的乐器博物馆。现藏于 1995 年创立的巴黎「音乐城」的音乐博物馆,网路可寻得。维式还制作了第三支(时间不详),被帝俄沙皇购买给圣彼得堡交响乐团,1924 年转手到维也纳音乐之友会,现藏于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

1011143906

超极大贝斯可以算是乐器界的「异类」,制作费时费力又昂贵,好奇胜过实用,但并没有消失。意大利低音大提琴家蒙尼塔(Nicola Moneta)依巴黎的那件乐器尺寸,请包尔(Pierre Bohr)于1995年复制了一支,有过多次演出的纪录,网路上也有他自己演奏的录影。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2010 年开幕的乐器博物馆(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收藏了美洲唯一的超极大贝斯,由意大利的达提斯(Antonio Dattis)根据维尧姆的样本于2007年复制。该乐器高 12 英尺(3.65公尺),张三弦,指板置七个品位,由颈后七支把手控制按音;三个调音轴置于下方尾部。其最低弦空弦音(C1)的振动频率是 16 赫兹(Hz),几乎超出耳朵听力。网路有不少录影。

2016 年 10 月 12 日 阅读:(69,913)
Categories: 大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8644.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