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湿度对小提琴的影响

20228911xiaotiqinshidu

湿度对小提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南方平均湿度都高于相对湿度70%-80%,长时间存放小提琴不做除湿处理,经常造成乐器发霉、受潮,甚至损坏的情形。对潮湿的气候,该如何善待、保护自己心爱的乐器却真的是许多人很头痛的疑问。

1: 湿度对乐器的影响

小提琴是木作,原木对温、湿度的反应当然高过人工复合材质,这点不须赘述。木头受潮吸收水分的结果是膨胀,反之,干燥后的木头就缩水。据信,在缓和不过度的气候变化下,通过潮湿、干燥的”呼吸”,会增进乐器本身的熟化,对声音是好事。但是实际上的情形,我们面对的却是对乐器而言,过于严苛的气候条件。

乐器的受潮,通常反映的症状是: 发霉、脱胶、变形。但是过度干燥却会带来更危险的结果– 木头裂开。还好在南方,过度干燥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除非误用了错误的干燥方法。细节容后再述。虽然有些症状未必是由气候因素造成,而是制作时的失误,但既然我们不是探讨制琴的技术,在此就专注于气候所造成的问题的应对。

2: 变形(指板下陷)

湿度大的环境下对小提琴,几乎都必须面对到的问题,就是因为湿度增加而造成所谓的”指板下陷”的现象,症状是琴桥似乎过高,导致琴弦到指板的距离过大。其实,指板下陷是误用名词。有人认为指板下陷是因为琴体受潮,指板受到琴弦的拉力影响,导致琴颈前倾、指板下沉。好像合理。但这不是正确的成因。琴身受潮后,面板的云杉吸水后必须膨胀,但受限于琴体的框架,面板无法往侧边膨胀,只好往上发展,结果就是顶起琴桥,让琴弦离指板的高度增加,超过标准值导致按弦困难。过去曾经流行在纸板底下塞一个纸制、皮制垫片来”防止”指板下陷,其实是不妥的,知道成因后,你应该可以理解,这么做不仅无法预防下陷,甚至可能导致面板受压裂开。

一般老师、学生、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修低琴桥的高度。倘使情形尚属轻微,琴桥高度也还足够,这么做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可惜实务上,琴桥高度原先就刚好,往下修整的结果就是高度不足,这对发声是很不利的。处理这部分的问题还是与老师、修琴师商量,毕竟调整琴颈、指板仰角至合理的高度、换桥,花费至少数千至近万元上下。

大致上,一把琴进入湿度大的环境后,必须花费数个月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因此若是新购得的乐器刚落地,建议不要急着买、卖。三个月、半年后经视情形作必要的调整后的买卖,事实上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同样的道理,自然不建议一把提琴遇上这样的状况时,送到国外检修。当琴离开湿度大的环境后,可能就因为气候改变而有相当程度的复原。整修完毕的提琴送回原湿度环境后,又要重新一次”调整体质”,实在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3: 发霉

发霉是受潮的另一种常见现象,特别是平常较常与身体接触的部位:腮托、弦栓、尾板,除了仔细清洁外,为了卫生,还是建议换掉腮托。倘使发霉的现象严重,琴身布满霉斑,当然必须寻求琴师的协助,除了提琴专用的清洁油外,不建议各种清洁剂、液体避免伤害提琴。

4: 脱胶

脱胶,是另一个令人烦恼的受潮现象。小规模脱胶会带来不明杂音。这是最头痛的,要查明脱胶处也通常煞费功夫,甚至要期待它范围扩大后较易查出。只要确认是脱胶,不论任何规模,必须马上完全放松琴弦,否则就会对结构产生极大的危险。虽然,如同指板下陷,脱胶未必是气候造成,也有可能是胶料、胶工不良产生。但不论成因为何,这种问题都只能交由专业琴师处理,不要试图用任何方式自行修复,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不可回复的伤害。

万一你的琴脱胶,倒也不必过度担心,其实因为气候改变造成的变形,脱胶对琴主人而言反而是好处,因为这代表变形的压力已经藉由脱胶释放,不至于伤害到琴板。过强的胶料、过干燥的天气,在形变的张力无处遁走的情形下,破裂就是最伤心的结局。有经验的修琴师可以完美的修复脱胶,不用担心。

5: 琴弓的影响

琴弓受潮最直接的状况是弓毛变长、弓毛咬合力降低、马尾库卡紧。潮湿的气候也会让弓的曲度较易受力变形,失去该有的曲度。但是过度干燥对弓的伤害更大,在美国念书时就曾听同学说,他人在加州时,因为旁边就是沙漠,从沙漠吹来相对湿度是零的干空气时,只见收缩的弓毛把弓杆逐渐拱起,没有赶快放松弓毛,结局就是崩断。因为气候造成的状况,因状况严重,不论干、湿,还是必须由修弓师调整或换新弓毛。

文章来自于投稿

2022 年 8 月 10 日 阅读:(3,460)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41897.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