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琴文章
下岗工人20年制作15把小提琴
松原市希望小区家中,76岁老人王凤岐坐在椅子上,拉着小提琴,一首好听的《梁祝》环绕在整个屋子里。“这把小提琴就是我自己做的,里面有很多讲究。”王凤岐拿着小提琴向记者介绍着,小提琴做工精致,根本看不出来是老人手工制作的。“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做琴、调音。”松原76岁下岗老人王凤岐1998年迷上做小提琴,15年做了20多把。
在客厅一角的桌子上,各种工具齐全,光大大小小的刨子就有10来个。“一把小提琴从选料、合琴、打磨、装配、试音,得需要10多道程序,要求非常严格。”王凤岐说,他每天不爱出去溜达,最大的乐趣就是做琴、调音。
(更多…)
拉了20年小提琴 改行卖烧烤
拉小提琴和卖羊肉串,再富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把这两件事联系到同一人身上。然而毕业于北京民族大学音乐表演系的28岁小伙朱伟智,从5岁到25岁,小提琴几乎是他的全部。最近这3年,这双拉惯了琴的手,每天都要切上几十斤的羊肉,串成百上千个烧烤串,除了睡觉,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把烧烤摊经营好。最近,他又琢磨着转行做快餐。
(更多…)
一位普通农民在无师的情况下制作小提琴
压根儿不识五线谱的农民,悄无声息地制作出堪称“乐器皇后”的小提琴。新疆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李汉林不仅会制作小提琴,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小提琴。小提琴成为李汉林生活的快乐源泉。
4月24日中午,记者来到李汉林的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庭院内种着玉米、蔬菜和果树,大门口还有一只大狗看家护院。脚蹬千层底,身穿灰色夹克衫的李汉林正忙着固定卫星电视接收器。
李汉林是甘肃武威人,1961年,9岁的他随父母来到新疆。李汉林现在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学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去天津打工已有四年。目前只有他和妻子在家务农。家庭主要收入靠15亩小麦和12亩油葵。
(更多…)
激光电子设备模拟小提琴演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音乐梦,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因为动听的音色需要杰出的乐器演奏技巧,而很多人都在学习演奏上止步。如何让音乐更宽广地走入人们的心中,这是音乐家们的期望。近日,外国发明了一款激光电子小提琴,它或将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
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很让人陶醉,但是拥有一手不错的拉小提琴本领则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现在,国外有人发明了一款激光电子小提琴,旨在让小提琴变得更容易学习和演奏。
据悉,这款激光小提琴是由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一位名为DylanMenzies的教授在业余时间制作而成。它配备了一个电子琴键以及一个激光传感器,主要用于改变小提琴发声频率和追踪用户拉动小提琴琴弓的运动状态。使用时,用户只需将手按在不同的琴键上,然后轻轻在激光传感器前拉动琴弓,就能马上演奏出一首电子小提琴音乐,非常的简单。而用琴键代替琴弦的方式也让很多手指不灵活人士能够很容易弹出一手好琴。 (更多…)
旅日华人在小提琴背板绘制“一棵松”纪念地震2周年
3月11日是东日本大地震二周年的日子。大地震对日本东北地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核电站的爆炸与大量核辐射的泄漏更给整个日本带来巨大损失。
岩手县陆前高田海岸,郁郁葱葱的松林也难以幸免。转眼之间,七万棵松树没了踪影。但令人惊奇的是,海啸过后有一棵松树屹立在废墟之上,给震灾后人们带去了安慰。
灾后不久,日本小提琴制作家中泽宗幸从废墟之中寻回有用的木材,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并特邀在日华人音乐家、画家武乐群在小提琴背板上描绘了“一棵松”。
中泽宗幸还倡导成立了“千音色心相连”的NPO法人组织,计划在十年间由世界各国的1000位小提琴演奏家接力演奏,告诫人们不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向人们展示保护自然与生态平衡重要性。
武乐群在日本近25年,除了在音乐方面卓有成就之外,在绘画上也是成绩斐然。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2009年马来西亚国际百人杰出画家作品展、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都有他的作品展出。
中泽宗幸、对小提琴背板上所描绘的“一棵松”赞不绝口。他说:“一棵松出自中国画家之手,另有一番重要意义,武先生所画的一棵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不仅真诚的感谢武先生,我也真诚的感谢所有的中国人,期盼中日之间的友好就像这把小提琴,用最美的音色和最美的图画,传达我们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