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奥尔琴在俄国的发展史
在俄国18世纪和19世纪时抒情维奥尔琴还不大出名。1844年在彼得堡曾发表过一篇沃·达里的小说(用沃·鲁干斯基笔名)《赫利斯蒂安·赫利斯蒂安诺维奇·维奥尔达木尔及其琴弓的奇遇》。在这篇多愁善感的小说里,叙述了一位音乐家的遭遇—糊里糊涂。卑躬屈膝,英年早逝。大概维奥尔达木尔这一姓氏是影射古老的乐器,它当时的遭遇同小说主人公的经历相似。于是作者在书的开头,用形象的语言来阐明有关姓氏名称的来历:“……维奥尔达木尔—是从前授给一位琴弓老爷的祖先的名字,以表彰他掌握了如今已几乎失传的维奥尔的艺术。维奥尔是介乎我们比较熟悉的两兄弟之间的普通少年。这两兄弟,一个是好尖叫的固执的孩子,由性格怪癖的帕格尼尼收养。另一个明白事理,背有点驼,是罗姆堡的随从,用纯粹的人声来回答强有力的弓子的提问。”
在俄罗斯的音乐文献中涉及到为抒情维奥尔琴写的作品,可以说只有一部,这就是1960年出版的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阿法那谢夫(1820-1898)的组曲。它是献给小提琴家和中提琴家孔斯坦金·普希洛夫的。普希洛夫可能也演奏抒情维奥尔琴。这部由六支小曲组成的组曲具有舞曲特点。
在苏联的作曲家中,瓦西里·希林斯基(1901-1965)曾为抒情维奥尔琴创作了《舞曲》,施·卡洛什(生于1932年)在1975年也为之写过一首奏鸣曲。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在管弦乐队中也曾使用过这种古老乐器,如在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普罗科菲耶夫就安排了一段抒情维奥尔琴的独奏。虽然这段独奏没有它典型的和弦及琶音,然而,普罗科菲耶失却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它的声音特点:温柔的、银铃般清脆的音色。
苏联国立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为了响应听众对古老音乐与古老乐器的关心,于30年代发起并举办了历史音乐会(爱尔米塔什是列宁格勒美术博物馆,100多年前成立,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译注),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创举:在博物馆剧场演出上个世纪的作品音乐会,其中包括演奏古代乐器抒情维奥尔琴。
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爱尔米塔什“音响”展览了。列宁格勒在多年里经常系统地举办这种有历史意义的音乐会,向广大听众介绍人们几乎或根本不熟悉的作品。这些音乐会的发起者和领导人是列夫·索洛莫诺维奇·京兹堡教授,而演奏抒情维奥尔琴的则是亚历山大·米哈伊罗维奇·雷夫金教授。
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为推广和普及抒情维奥尔琴作了很多工作。他从本世纪的20年代就开始演奏抒情维奥尔琴。几乎在每场音乐会中他都用它演奏部分作品。在室内乐团,鲍里索夫斯基也用其他的古老乐器—维奥拉达甘巴及低音维奥拉演出。他有时还同乐队一起演奏他自己改编为管弦乐的《D大调维瓦尔第协奏曲》。他还出色地在蒂博四世(13世纪)的旋律基础上改编了《玫瑰花之歌》—一首用于独唱、抒情维奥尔琴和钢琴的作品。同时他还改编和整理了马勒、吕利和戴尔维卢瓦等人的作品。
苏联各时期的抒情维奥尔琴演奏家有:斯特拉斯堡赫、马特洛索夫、德鲁日宁、日尔诺夫、路德维格、鲍古斯拉夫斯基和托尔贝戈.有时,这种古老乐器的音响在各种不同的室内乐队及重奏团音乐会上出现。
1972年,爱沙尼亚曾组建起一个古音乐乐团,名为“音乐宝藏”。其成员有四位歌手和七位古老乐器演奏家。他们经常演奏有抒情维奥尔琴参加的作品。
因此,可以大胆地说,抒情维奥尔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志者一直在进行着频繁而紧张的创造性工作。为推广和普及这一古老乐器,在美国成立了抒情维奥尔琴演奏家协会,它团结了演奏家、研究家和这种美妙乐器的爱好者。协会发出《新闻》通报,刊登了与乐器发展史和演奏史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刊登当代的研究论文。
抒情维奥尔琴以它引人入胜的音色和卓越的表现力吸引了作曲家们的注意。这一切足以使人相信,抒情维奥尔琴将长期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