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在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父亲是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十八世纪的奥地利还没有脱离德意志联邦,那时候奥地利的统治者还戴着德意志的皇冠。莫扎特接受奥地利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哺育,为奥地利启蒙运动的民族精神所鼓舞,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者之一;与此同时,莫扎特又把自己当作德人,把德国当做可爱的祖国而引为骄傲祖国这一概念,在他的心中是把奥地利和德国溶为一体的。

莫扎特在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之下,自幼就显出特殊的音乐才华:四岁起学习钢琴,五岁开始写作乐曲,八岁时已经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莫扎特的父亲在萨尔斯堡大主教乐队里拉小提琴,他的一本关于小提琴技术教程的著作,是他唯一的成就,除此之外,他的一生可说从未得志。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他发现儿子早熟的音乐才能时,盼望儿子成功的心切;于是,他带着六岁的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十岁的姐姐,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国旅行演奏,获得很大成功。这历时整整十年的旅行演奏,莫扎特被称为“神童”载誉全欧,但这同时也是他在苛刻的条件下,身心经受不胜负担的沉重劳动和考验的十年。

为了筹措必要的旅费,不管旅途的劳累,随时都要当众演奏;他的父亲为了宣扬孩子的才赋,竟异想天开地要求孩子按听众提出的条件演奏;如在用布蒙住键盘的钢琴上演奏,不经练习而视谱演奏技巧很难的乐曲;根据听众提出的低音即席创作曲调并根据所要求的调性即兴演奏;为歌唱家和长笛独奏家即席伴奏;在一个音乐会上全部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而且每一次音乐会又往往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像这样残酷的职业生活和劳动强度,使小莫扎特疲困不堪,旅途中几次得了重病,但这一段生活经历也有好处,那就是使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在凡尔赛听了著名教会歌手的宗教音乐合唱和管风琴演奏;在巴黎听了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演奏的法国作曲家的新作,了解到旧宫廷歌剧同喜歌剧的斗争;在伦敦又接触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神剧,结识了德国作曲家约翰·赫里斯齐安·巴赫;在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熟悉了各种类型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和意大利歌剧的特点;在波伦亚跟意大利音乐理论家马蒂尼学习对位技巧,才十四岁就被选为著名的波伦亚学院院士。如果说音乐创作对莫扎特说来好像太轻而易举,那只是因为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习惯于下苦功学习作曲和观察生活的缘故,正如莫扎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一个人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

1772年,当十六岁的莫扎特结束他那漫长的畸形生涯之后,更严峻的考验已经在等着他。

莫扎特和他父亲回到萨尔斯堡时,老年的大主教去世了,新的大主教更严厉和专横,他把莫扎特父子只当他属下的仆役看待。一个多年在全欧洲获得很大声誉的音乐家,现在只得像海顿那样,每天在教堂里坐上几个小时,等待新主人对这一天音乐活动的吩咐,稍不如意,随时会受大主教的斥责和侮辱。为了使莫扎特摆脱这种困境,他父亲曾多方设法让他先后到米兰、维也纳、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等地谋生,这时候他虽然已经写出了不少各种类型的作品,在外地也有不少成功的演出,但是,像过去那样因供人消遣作乐而唤起的热情已经消失,人们对他已经不那么重视了,不管他怎样奔波,还是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他每次回到萨尔斯堡,同大主教的矛盾就加深一层,最后,终于爆发为同封建大主教的公开决裂。为了不再做大主教的奴仆和争取自己的自由,他勇敢地递上辞呈,毅然准备迎接在前面等待着他的一切命运,包括贫困、饥饿甚至死亡。在奥地利,在那个时代,敢于大胆走这样一步,从而摆脱了宫廷音乐家的仆从地位的,莫扎特确实是第一个。

出于启蒙意识的自觉,莫扎特经常同“上流 ”社会发生冲突,他多次公开表示对封建王公贵族的蔑视:“使人高贵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我的灵魂比许多伯爵也许高尚得多”;“德国的公爵,全是财奴”;“要我得到你们所能得到的那些勋章,比要你们成为我莫扎特容易得多,即使你们死而复生两次,你们也办不到”——莫扎特同大主教的决裂,是一个进步艺术家同封建世界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从1781年起莫扎特开始过着自由的创作生活,他的重要作品大多是在此后的十年间写成的。但是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他忙于教课、演出和写作,他的健康经常受到损害,经常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他贱价出卖作品还不免要常常负债,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也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791年12月4日他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零钱也没有,他被埋在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

莫扎特的创作十分广泛多样,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留有他影响深远的杰作;但是他最关心的是歌剧,因为歌剧最便于明确反映当代进步的社会思想和他的政治观点。他自己选定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革命喜剧《费加罗的婚姻》的题材,用歌剧的形式宣扬启蒙运动的思想——普通平民要比贵族老爷高明,第三等级要战胜贵族等级。莫扎特用歌剧作为武器对侮辱他的大主教进行反击,同封建制度进行斗争。他作为一个自由的作曲家而创作的最重要的十年(1781-1791),几乎恰好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推行所谓开明专制统治的十年(1780-1790),因此,他在这一段时期的作品,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所谓约瑟夫主义全盛时期的种种幻想,诸如对道德理想的信仰,对正义、智慧、美德、爱情必定要胜利的信念等…。

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的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于悲剧性的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当然莫扎特作品中的这种戏剧性因素并没有达到像贝多芬创作中那样成熟的地步,这是因为他是在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革命年代之前成长起来的,而贝多芬则直接受到革命的哺育;更何况莫扎特在三十五岁时便猝然早逝,而在这样的年龄,贝多芬都还没有写出《热情》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呢!

莫扎特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功绩所在。

2013 年 4 月 14 日 阅读:(30,629)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809.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