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伯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的乐长,交亲是合唱队的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由于急想把他培养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还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他早年的音乐教师中,只有聂费使年青的贝多芬真正扩大了艺术的视野和了解到巴赫父子的一些优秀钢琴作品。此外,聂费还设法引导他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他在维也纳先后跟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1736-1809)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为时虽然很短,但给他老师印象很深。莫扎特听过他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海顿也一下子就察觉到贝多芬那与众不同的独立性格和见解。

贝多芬很早便开始过着劳动生活,他有很多职务,又要为不少学生授音乐课,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地自学——他自修古文,阅读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包括普路塔赫、荷马、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席勒和歌德的著作,同时还研究哲学,有一个时期还在波恩大学旁听过哲学系的课。他在波恩时结识了知识分子勃莱宁一家,在同勃莱宁的密切交往中,还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的教授、作家和音乐家,接触到“狂飘运动”的思潮。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他们的生活年代虽然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偶而虽也激怒过,但他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虽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在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为了密切地观察和研究生活中的伟大变革,为了总结十八世纪的音乐成果并运用它来反映那急剧变化的现实,为了选择合适于他的个性特征的新手法,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紧张的探索。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也只有《悲沧》、《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已能意积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热时期,即他创作的“英雄年代”(1803-1812)。

贝多芬在完成了紧张的创作探索并找到了他以前仅只是远远窥见的目标之后,便焕发出的巨大的工作热情,创作大量优秀的作品——《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至《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黎明》和《热情》钢琴奏鸣曲、歌剧《费德里奥》、悲剧《埃格蒙特》的配乐。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为开端,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创作的总的特性。他以英勇斗争的思想作为这些作品总的构思,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作品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烈信心,阐明了生活的目的和达到这目的的道路。这些作品都可议归入世界艺术文化的伟大成果之列。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猖撅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他在这时候创作的一部分作品,虽然在“维也纳会议”中曾经轰动一时,内容却很空洞贫乏。从1818年起,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他又创作了一些很有独创性的作品,包括一些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庄严弥撒乐》、还有一部总结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晚年的生活十分困难。《第九交响曲》的演出虽然获得了辉煌的成果,引起了听众如狂的欢乐,人们五次以雷鸣般的掌声对他表示敬意,但是这次成功实际上没有给贝多芬带来半点东西,他的艰难的物质生活状况丝毫也没有改变;早在1816他的耳朵已经全聋,后来他的健康情况又显著恶化,再加上他的侄儿给他无穷无尽的麻烦和折磨,他终于在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大浪潮,所有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而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从简单的歌曲到最复杂的交响曲,都向民间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他音乐中那种无比新颖而有深意的内容,都要求他改革并扩大了一些曲式结构原有的容量和深度。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实际上是交响曲与协奏曲的美妙结合,它使协奏曲这种体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他的交响曲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具备空前宏伟的规模,例如,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一乐章,比莫扎特篇幅最长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必特)的第一乐章,几乎长了一倍;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引进了合唱,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恩格斯在论述十八世纪末德国状况时,曾评价贝多芬为德国音乐最兴盛时期的代表者,认为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他还把贝多芬的作品视作革命英雄主义艺术的典范,并说贝多芬的《第五》和《第三交响曲》是他最喜爱的作品。贝多芬也是列宁最喜爱的作曲家之一。列宁的朋友和党内同志、钢琴家依坦莎,每次应列宁之邀在钢琴前坐下来之后,用不着问他,就开始弹奏贝多芬的作品,列宁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就会容光焕发起来。就说《热情》和《悲枪》奏鸣曲,列宁不知道听过多少遍;贝多芬戏剧作品中的英勇斗争和巨大的感情表现,也是列宁非常珍视的。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所感到亲切的。

2013 年 4 月 8 日 阅读:(18,269)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700.html

『相关文章推荐』

One Response to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HOCH2CH2OH说道:

    贝多芬不是把人声部分融入交响曲的第一次,最早的历史记录是W.F.Bach的合唱交响曲。贝多芬仔细研读过W.F.Bach和L.凯鲁比尼的合唱交响曲,从中总结出了很多精华,并且还大胆在曲式上创新,所以才会导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