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明星制造机 隆·提博音乐大赛

蒂博

二次大战期间,以法国当时最受敬重的两位音乐家,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与贾克·提博(Jacques Thibaud)之名,作为号召成立一个音乐比赛的想法开始成形;主要的用意是发掘年轻新秀,并藉由帮优胜者安排演出机会的方式,替他们的事业铺路。

玛格丽特·隆生于1874年,是法国在20世纪初最受敬重的钢琴家与教育家。17岁就成名的她,和德布西是好友,佛瑞将第四号即兴曲题献给她,而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库普兰之墓》,也是由她首演。隆自1906年起即在巴黎音乐院任教,前后长达34年,杰出的学生包括富兰梭瓦、费维尔(Jacques Février)等人。她在法国音乐界的影响力,及良好的政商乐界关系,为隆·提博大赛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1880年在酒乡波尔多出生的贾克·提博,早年是科隆纳乐团的小提琴手。他的演奏承袭了正统法国小提琴演奏风格,优雅而迷人。易沙意的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是为他而谱,与柯尔托、卡萨尔斯所组的三重奏更是音乐史上的经典组合。

1943年到60年代的隆·提博大赛

对于成立国际音乐比赛这个计划,隆起先是有点犹豫的,毕竟要处理一个比赛的各种琐碎杂事,绝非易事;最后说服她的,是她对年轻音乐家的爱。一旦决定要办比赛,她马上全力以赴:第一个动作,就是将自己的积蓄全数捐献给这个比赛。接着她充分运用她的人脉,将一些专家、名人结合起来,大家出于自愿,开始着手组织第一届的比赛。

第一届的比赛,于1943年在巴黎正式展开,比赛的项目自然就是钢琴和小提琴,暂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这一届的参赛者,由于法国在战时封锁边境的关系,仅有法国代表参赛,钢琴的第一大奖由富兰索瓦(Samson François)获得,而小提琴的部分,则是由奥克莱儿(Michéle Auclair)抱走大奖。1946年的第二届比赛,由于边境开放的关系,开始有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赛者,对比赛的多元发展有着正面的帮助;小提琴的首奖由提博的美国高徒Arnold Eidus 获得,来自匈牙利的Heidy Schneider则抱走钢琴首奖。此时更多民间团体加入支持的阵容:Les Jeunesses musicales协助办理得奖者的音乐会演出,而Pathé Marconi 负责制作发行他们的录音,而巴黎市政厅、波尔多市政厅、摩纳哥的雷尼尔王子、法国基金会、SACEM等机构则以最实际的金钱赞助,成立了不少奖项。

1949年,主办单位决定将这项比赛以每二年一次的间隔,来同时举行小提琴与钢琴的竞赛;董事会主席Louis Joxe,也协助隆拿到俄国政府的支持,使得大赛的基础越来越稳固。这一年的比赛,小提琴的第一奖从缺,第二奖颁给了年仅16岁,日后享有短暂但璀璨演奏生涯的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钢琴项目方面,则由意大利的契科里尼(Aldo Ciccolini)和保加利亚的Yankoff平分首奖,第三名则由 Paul Badura-Skoda 拿下。

1953年的钢琴比赛中,另一位当今仍活跃在乐坛的大师安垂蒙(Philippe Entremont)得到第二奖(第一奖从缺),而得到第四名的日本音乐家Kioko Tanaka则是第一位在此比赛获奖的亚洲人。不幸的是,当年的九月一日,提博和他的钢琴搭档赫宾(René Herbin)在赴日演
出的途中,因飞机失事坠毁而丧生,大师所使用的1720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也随他而去,比赛蒙上了一丝遗憾。

1955和57年的得奖名单中,出现了几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包括了现今巴黎师范高等音乐院的小提琴教授Devi Erlih( 55 年小提琴首奖),曾于去年受台北教育大学邀请来台参与研讨会的Bernard Ringeissen(55年钢琴第二名),将于九月再度访台的瓦萨里(55年钢琴第七名),耶鲁大学教授Peter Frankl(55年钢琴第六名,57年冠军),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音乐院教授Boris Goutnikov(57年小提琴冠军),还有皮凯森(57年小提琴第二名)。

1959年,日本的松浦丰明成为第一位获得隆-提博钢琴比赛冠军的亚洲人;同年的小提琴冠军,原籍匈牙利的Gyorgy Pauk,现为伦敦皇家
音乐院的教授。1961年的比赛可说是俄国音乐家的天下,小提琴的首奖由欧伊斯特拉夫的高徒Jean Ter-Merguerian 拿下,钢琴冠军则是吉尔利斯的学生、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的Marina Mdivani;琵琶第音乐院小提琴名师,在国内有不少学生的Victor Danchenko是这一届的第五名。

1963年至今的演变

1963年,隆和提博两人各自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已在十年前去世的提博,基金会是由小提琴家Joseph Calvet出面募款才得以成立的;隆并亲自指派Calvet和作曲家Tony Aubin分别担任小提琴和钢琴比赛的主席。1966年,玛格丽特·隆在度过她90岁生日后不久病逝,一手创立的比赛也渐渐面临危机。整个70年代,隆-提博大赛在的声望虽仍崇高,资金来源却愈来愈不足;到了80年代初期,在艺术行政各方面的革新及统合势在必行。

首先,将比赛划分为更清楚的两部分,钢琴和小提琴的赛事不再于同一年举行;新的制度是,每三年为一周期,第一年是钢琴比赛,翌年则是小提琴,第三年则举行盛大的庆祝音乐会,将老少得奖者集合起来表演,借重前辈的名气,来达到替新人宣传的目的。评审团的制度也有了改变,组织上更加以专业为重。「寄宿家庭」的产生,使得外国参赛者能在舒适的环境下,无后顾之忧下专心准备比赛。

新的制度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需求。巴黎国家银行及日本的富士产经集团(旗下包括富士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提供大量资金奥援,三和银行随后也加入行列。在日商的推广下,自1990年起,大赛的得奖者均被安排在日本各地和远东地区各国,举行12至15场独奏会和协奏曲的演出;1993年起,另外再加上南美洲12至15场的演出。对于在人脉关系、知名度及财力上,都还很稚嫩的年轻音乐家,这样的安排可说是最需要的。后来法国美艺学院也加入阵容,为第一大奖的奖金加码。良善的比赛、住宿制度,加上丰厚奖金的吸引力,使得隆·提博大赛在经过64年后,人气依旧。

最近几年年,隆·提博大赛经历了一些人事变动。董事会的主席,自1940年代的Louis Joxe,到接任他的Roland Faure,在2006年底宣布最新的人选是史怀哲(Jean-Philippe Schweitzer)。史怀哲是法国经济部的副部长,本身来自与隆交情斐浅的音乐世家,他是指挥家孟许的侄子,母亲Nicole Henriot是隆的学生,曾担任她的基金会副会长;浓厚的音乐背景,加上本身的人脉,担任大赛的董事会主席是驾轻就熟。才刚上任的他,已经找到法国文化通讯部和法国广播电台(Radio France)等单位,给予更多经费的资助;France Musique也加入安排得奖者演奏会的事宜。

另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邀请钢琴家契科里尼担任下两届(2007,2009)钢琴比赛的评审团主席。契科里尼是第三届比赛的冠军,出生于意大利的他,赢得隆-提博大赛之后,决定留在巴黎,成为隆的学生,并在40多岁时归化法。他一向被认为是法国音乐,尤其是萨替
(Erik Satie)音乐的最佳诠释者,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录音也颇受好评。契科里尼将会有相当的权力指定评审团的成员,以他自身的经验,也能够更适切的帮助优胜者的未来事业发展。

俄国音乐家在隆提博大赛的表现

1960至70年代,苏联音乐家仍然是隆-提博大赛的常胜军,只是多年下来,事业发展得最好的,往往不是首奖得主。茱莉亚音乐院的钢琴教授亚布隆丝卡亚(Oxana Yablonskaya,63年第二名),史毕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 ,65年小提琴第三名),雷昂丝卡亚(Leonskaya,65年钢琴第三名)等,均享有盛名。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的钢琴组比赛,首奖由苏联的费兹曼(Vladimir Feltsman)和法国的罗杰(Pascal Rogé)平分,假使觉得这两位在世界乐坛还不够有名的话,那么再加上第三名的费亚多(Vladimir Viardo),当年比赛的精采盛况可见一般。接下来的几届比赛,获奖者有包罗定四重奏前任第一小提琴手柯波曼(Mikhail Kopelman,73年小提琴第二名),鲁迪(Mikhail Rudy,75年钢琴第一名)等人。1981年最后一次同时举行钢琴与小提琴比赛,当年的钢琴组是亚洲人的天下,冠军是日本的清水和音,第二名则是李坚,此后由于日资的投入,亚洲参赛者的成绩也愈见杰出。

亚洲好手在隆·提博大賽的表现

亚洲音乐家在近20年来的隆·提博大赛,有多么来势汹汹呢?举例来说,1990年的小提琴比赛6名得奖者里,就有5位是亚裔。

日本音乐家光是得到首奖的就有藤原由纪乃(Yukino Fujiwara,86年钢琴冠军),小林美惠(Mie Kobayashi,90年小提琴首奖),野原(Midori Nohara,92年钢琴冠军),木坚本大进(Daishin Kashimoto,96年小提琴冠军),还有2002年以16岁之龄夺得冠军的小提琴家山田晃子(Akiko Yamada)。中国和华裔音乐家,虽然在得奖数量上看似较少,但在没有中国企业参与赞助的情况下,已经是相当精采。从1981年的李坚,钱舟(89年小提琴首奖),黄滨(90年小提琴第四名),现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小提琴手的余苑青(音译,93年小提琴第三名),封颖(98年钢琴第四名),原籍上海的加拿大小提琴家侯宜佳(99年小提琴冠军),及钢琴大赛(2004)的冠军得主、留学法国的宋思衡,均在国际乐坛有颇佳的发展。南韩的林东海在2001年拿下钢琴的首奖后,韩裔音乐家不只是在隆提博大赛,而在其他各大比赛也渐受瞩目。纽约时报不久前在一篇专题报导宣称,21世纪的乐坛会是大陆音乐家的天下,或者说是亚裔音乐家的天下会更为贴切!

隆·提博大赛比赛规则

和各大国际音乐比赛相同的,音乐家们必须先通过CD录音的审核,大会将选出约50名参赛者前往巴黎比赛。以最近一次的比赛来说,小提琴的CD审核只需要7分钟的演奏,曲目是意沙易的第六号E大调奏鸣曲。钢琴则要求两首长度相当、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一首必须是19世纪的作品;两首曲目中要有一首能展现参赛者的技巧能力。在巴黎的比赛共分四阶段,初赛、复赛、及分作独奏会和协奏曲的两阶段决赛,过程中的所有演出均需背谱。比赛的指定曲目在注重传统之余,也不乏较冷门的协奏曲;既是在法国举行的比赛,自然会偏重法国曲目的要求。每一届比赛,还会有一首由法国作曲家为当次比赛量身订作的新曲,由于参赛者并没有很长的时间去准备,藉此可考验参赛者本身对于乐曲分析、诠释、技巧各方面的能力。

参赛者的年龄限制是30岁,没有下限。小提琴比赛方面,大会提供每位参赛者一名钢琴伴奏,每轮比赛前可以有一次免费的练习,若需多练习则要自己付费。当然,参赛者携带自己的伴奏也是可行的,费用自行负责。决赛的协奏曲方面,小提琴参赛者事先必须从指定曲目中,挑选2首来作准备;直到复赛结束,确定进入决赛,评审团此刻才会在2首之中决定一曲,并告知入围者。和乐团仅有两次的练习机会。

依据2005年的奖金设定,第一名可获得三万零五百欧元的奖金(约合台币一百三十八万左右),第二名的奖金是一万五千两百欧元,共颁发到第六奖的三千欧元。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由企业、艺文团体、政府所提供的奖项,例如2001年,加起来总共颁发了18个奖项。丰厚的奖金,对年轻音乐家来说,自然是股很大的吸引力;但一战成名后所跟随而来的演奏邀约、媒体报导,幸运点还能被经纪公司签下,这才是最有帮助的。

十年寒窗苦“练”,一战成名天下知,音乐家们牺牲一切埋头苦练,为的就是要成为国际级演奏家。这个比赛的初衷,便是两位深知音乐途中艰苦的演奏家,希望以自身经验,提供年轻人跨向世界舞台的跳板。随着世界脉动而适时改变,这是隆·提博大赛在60多年之后,依然能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赛的关键吧!

2016 年 4 月 12 日 阅读:(5,059)
Categories: 关于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5162.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