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中提琴的发展史介绍

中提琴中提琴

中提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器,有关它的形成及结构的改进,这问题不仅本身相当重要,而且对探讨中提琴的演奏与运用来说也相当重要。它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所有的弓弦乐器中,恰恰是中提琴这件乐器的结构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最多的变化,其演变的结果是它的富有表达能力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必须对中提琴的形成及其结构的演变以及音响性能和技术潜力等基本问题,集中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小提琴家族乐器(其中包括中提琴)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最初出现在民间音乐演奏中。有关小提琴家族乐器及其民间源流,在马丁·阿格里科莱(1528年)和法国音乐家“铁脚”菲里伯的乐器学论文中(1556年)提到过。菲里伯写道:“我们把那些贵族、商人以及其他上层人物消遣用的乐器称为维奥尔(Viol )…..另一个品种称之为小提琴……只有少数人使用它,也许只不过是那些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的人在婚礼和假面舞会上用它伴舞罢了。他列举了三种小提琴:高音的、中音的和低音的。中音小提琴的调音就是现今的中提琴调音。按照菲里伯的说法,小提琴家族乐器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琴放在锁骨上演奏。而是靠在锁骨下的前胸上。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路德维科·扎科尼也指出,专门在街头上演奏的小提琴家族乐器已经有四种类型,增加了次中音提琴。其调音比中音小提琴低五度。

德国作曲家和理论家米哈伊·普列托利乌斯在学术性著作《音乐全书》(17世纪初)中谈到维奥拉达布拉乔家族乐器,其中谈到了有现代中提琴调音的“次中音维奥林诺(Violin)”。

大概这些作者所列举的提琴乐器都尚未完全定型,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它们实实在在具备了小提琴家族乐器的特征:四根弦,五度调音,肩部持琴方式。此外,在这些著作中首次提到中提琴类乐器(中音和次中音小提琴),后来几经演变,它们才被称为中提琴。

提琴乐器的民间起源并不妨碍它在专业艺术中逐渐地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不久,提琴家族乐器进入乐队编制,为提琴写的作品也开始不断涌现。

德国近代音乐学家库尔特·萨克斯最初曾经提出过一种看法,得到了苏联器乐学家鲍里斯·斯特鲁威和列夫·京兹堡的支持。他认为中提琴(或者中提琴类型的乐器)是所有提琴家族的鼻祖,在16世纪下半叶首先进入乐队编制。列夫·京兹堡指出:“……提琴家族的起源乐器是中提琴。”

中提琴在乐队中出现的时候,演奏旋律声部仍然是高音维奥尔的特权。在整个提琴家族乐器中,中提琴是同维奥尔族乐器在声音上和尺寸上最为接近的乐器,所以它很快就作为中声部列入乐队编制,和谐一致地融入乐队之中。由此可见,中提琴可能曾经是逐渐消失的维奥尔家族和新产生的提琴乐器之间的桥梁。

在16世纪中叶,维奥尔和提琴家族构成两组弦乐器,它们无论在结构方面或者是在声音方面都有本质上的不同。

维奥尔的形成是由多声部音乐时代的艺术要求促成的,其特点为斜肩,下面的反响板扁平、宽指板,增加了弦品(弦乐器按音程设在指板上的枕木—译注),高边板,音孔作括弧形,六一七根弦按四度一三度调音。在维奥尔上演奏和弦及琶音是比较方便的。但在一根弦上演奏就相当困难,由于琴马扁平,很容易碰到其它的弦。维奥尔的声音是柔和而低沉的,没有鲜明的力度变化,然而它的音色极其优美。

提琴族乐器的出现是出于关学要求起了变化,是由于人们企图迫求明亮和美妙如人声的音响,也由于多声部的齐奏开始发展。

提琴组乐器都配有四根弦,并按五度音程调弦。由于琴马是弧形的,就能自如地在一根弦上演奏,不易碰到其他的弦。在其他与维奥尔的不同之处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下面的反响板(背板)鼓起,指板没有弦品,音孔成字母f形,琴肩宽,边板不太高;声音明亮而有力,力度变化手段和技术表现能力相当丰富,这一切构成了提琴家族乐器的显著特征。

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发生了名称上的分化。由维奥尔乐器组固定下来的名称为“维奥拉达甘巴”(Viola da Gamba),持琴人坐着,把乐器放在膝盖上或置于两膝之间。小提琴家族乐器开始叫做“维奥拉达布拉乔”(Viola da Braccio),因为其中大多数是持在肩上演奏的,这组的大号的低音乐器,借助专门的吊带持在锁骨的下边。正是这些补充的专有名词,不仅确定了持琴方式,而且标志着两组不同族、不同形的乐器。

大约在17世纪中期,弦乐组总的名称“维奥拉达布拉乔”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小提琴开始称为“维奥林诺”(Violino),低音小提琴称为大提琴(V ioloncino或者Violoncello),仅中提琴照原先的名称叫做“维奥拉达布拉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缩短了。人们开始用Viola来表示中提琴,把附加的“放在手臂上演奏”演变为德国名称Bratsche(中提琴)。

小提琴族乐器的出现不是一下子就赢得承认的,而是经过两个世纪的同维奥尔激烈顽强的竞争(尤其是在法国竞争更为激烈)的结果。其决定性的原因,正如鲍里斯·斯特鲁威所指出:乃是“反映出社会各阶层意识形态中的各种美学思潮的争论,这场争斗开始的时候,维奥尔主要在欧洲社会的特权阶层、在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音乐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贵族’乐器。小提琴却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从人民中得以提高,从而开始在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音乐生活中,然后也在宫廷和贵族生活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这时期,维奥尔仍被经常运用,并且不断从提琴家族乐器中取长补短。由此,出现了去掉“品”的维奥尔,同时音板、背板也改为凸起,调音为不同成分各半的四度一五度两种关系。此外,在17世纪初,出现了带共振弦的维奥尔,从而增加了非常柔和、如银铃般明亮的音响。这场竟争的最后结果以提琴族乐器获胜告终。提琴族乐器更好地适应了正在发展的音乐文化的新的艺术要求,无论在声音或是在技术潜力发挥上都优于维奥尔。

2013 年 8 月 31 日 阅读:(17,526)
Categories: 中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3686.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