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

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在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St. Germainen-Laye),父亲出身低微,无多教养,但一心渴望儿子成名。德彪西却有很高天赋,从小具备精致的鉴赏力,七岁开始学钢琴,就已喜欢玩弄新奇的和弦,但是,他的音乐才能只是在十岁时才为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就此,音乐才成为他的终身事业。

1873年,德彪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先后十二年的专业学习。在他的教师中,有马孟台尔(钢琴)和弗兰克(管风琴),但他受益最多的却是吉罗(作曲)。在学期间,曾两次到过俄罗斯,在资助过柴科夫斯基的梅克夫人家任临时家庭教师,并曾随梅克夫人游历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为了挣钱,他还在巴黎的一个唱诗班弹伴奏,从而结识了唱诗班中他所钟情的老建筑师瓦斯尼埃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并得以住居瓦斯尼埃家中多年。在这充满文艺气氛的环境之中,在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之间,德彪西越发感到自己各方面修养的缺乏,为此他细心观察人们的谈吐,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钻研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S. Mallarme,1842-1896)等人的诗作。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在这期间写出的一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对独特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已经颇有一番新意。与此同时,他那精于感官享乐和讲究贵族气派的性癖,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而获得盼望已久的罗马大奖,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待遇,他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了三年。在那里,他悉心研究当时在法国红极一时的瓦格纳,以及十六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帕列斯特里那(G. Palestrina,1525-1594)和佛兰芒作曲家拉索(O.Lasso, 1530-1594)的复调音乐——天主教合唱。但是对他起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作曲家,而是文学家和画家。八十年代末,德彪西从罗马回国后,便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开始密切交往,就此进入他的创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从九十年代开始二十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由于他创作,法国音乐在二十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印象主义的艺术始于六十年代,它选择对大自然等对象的观感中最美丽的瞬间而予以表现,要求绘画绝对符合于瞬间的愿受。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姊妹艺术创造的先例——他运用暗示不下于马拉美,也学魏伦那样表达介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模糊不定的意境,为此,他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首先,他把音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还有古老的教会调式等等。不过,德彪西虽然大大扩充调性的范围,终究还是植根于大调、小调的基础之中。在旋律方面也是这样。他追求瞬息万变,因而旋律轮廓朦胧迷忽,但毕竟有踪迹可寻。为了摆脱陈腐的传统和干枯的公式,他为音乐加进的“某些新的东西”,确实同当时的象征诗派和印象画派的手法相仿。因此,尽管德彪西对当时人们称他为“印象主义者”一事极为反感,他倒确实是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者。音乐的印象主义视野狭窄,它脱离社会的题材,而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关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但是,在这一狭窄的范围之内,印象主义却有它的独特贡献——它把过去被忽视的丰富色彩变为众所共有的财富,它那风雅、纤细的趣味和精雕细琢的形式,到底还可以同市侩与庸俗相对抗。由于印象主义艺术主要在志同道合的少数所谓精选的人们当中寻找知音,往往容易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德彪西所代表的这一新的音乐思潮,对当时许多青年音乐家说来是壅塞不闻的,同他比较接近的,只有肖松和杜卡。

除了贯串着德彪西一生的歌曲创作之外,他在成熟时期的主要器乐创作,以1892年的前奏曲《牧神午后》为起点,随后还有交响三折画《夜曲》(1897-1899年)、三幅交响素描《海》(1905年)和交响三部曲《意象集》(1909年)等,1902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取材于挪威象征派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剧作)的上演,是法国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法国政府还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德彪西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创立了新的钢琴学派,他的一些钢琴作品如《月光》、《雨中花园》、《快乐岛》和《焰火》等,一直是音乐会常演曲目。德彪西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还写了大量音乐评论文章,他的一本文集《克罗士先生——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虽然含有很多主观因素,但对墨守成规和平庸无能的抨击却很直率有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彪西写了三部反映战争的作品—《英雄摇篮曲》和《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圣诞歌》等,表明了他的爱国热忱。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都签署了“克洛德·德彪西,法国音乐家”的字样。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病疾中度过的,他感到沉重的压抑,但依然挣扎着坚持写作。这时,他重又回到九十年代接触过、但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室内乐创作,可是计划中的六首奏鸣曲只写出三首。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世于巴黎,当时,德国的炮弹已经轰击法国首都巴黎多日,战局非常严重,因此当他下葬时,仪式十分简单,少数送葬人中有的还戎装在身。

2014 年 3 月 22 日 阅读:(6,230)
Categories: 综合文献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4662.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