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保尔·托特利埃

保尔·托特利埃保尔·托特利埃

保尔·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1914-1990)生于巴黎,12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演奏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获巴黎音乐学院一等奖。曾在管弦乐队中任大提琴演奏员,后以独奏家身份在欧洲和美国演出。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杜普蕾出其门下。作有数部管弦乐及大提琴作品。出版《我如何演奏,如何教学》一书。曾来华教学演出。

保尔·托特利埃是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完美的体验和卓越的技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60年代他在英国名声鹤起,源自于他的大师班授课在BBC的公开播放。独特的比喻和奇异的叙述使他的讲课生动活泼,而对于诸如”用颤指产生的多彩音色要用弓子保留其声音”等基本技巧的关注已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脑海中。

教学是托特利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从1957-1969年他一直是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后来在埃森(德国城市)任教。他突然去世时,正在巴黎附近Villaceaux的大师班授课。他非常喜欢与年轻的音乐家们在音乐会上共同演奏,同他们一起分享他对大提琴技术的分析和探索。这位以自己的名字赋予大提琴新型琴脚设计的大师,在演奏指法和发展不同的琴弓击弦方式等方面也孕育了大量新奇的思想。这些内容在他与也是大提琴家的妻子,莫德合作的《我如何演奏,如何教学》(伦敦,1975年出版,有中译本)一书中都有详尽全面的论述。对于托特利埃来说,技巧的掌握就意味着获得完全自由地表现音乐的能力,他在许多华美的经典乐段中的大胆创新就是例证。倾听他在1953年录制的埃尔加协奏曲(Testament,2/94)终曲乐章的开始部分,他的演奏就是音乐形象最自然生动的描述。

可以说,托特利埃的演奏生涯是从埃尔加协奏曲开始的,那是他16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毕业演出。随后他录制了三个版本的埃尔加协奏曲,分别是与萨金特指挥BBC交响乐团的合作(1953年),与博尔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合作(70年代初),以及与格罗夫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合作(1988年)。我比较喜欢第一个版本,托特利埃与管弦乐团的演奏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1953年的时候,埃尔加的音乐正倍受英国各个管弦乐团音乐家们的青睐。萨金特永远是位善于合作的伙伴,他也正处于顶峰时期。协奏曲终曲乐章的速度比通常的演奏更趋于中速,使音乐旋律不再仓促而肤浅地演奏出来(后来在与博尔特的合作中,幅度有所加强)。托特利埃的演绎遵循了埃尔加的表情记号,避免过分的夸张但非常激动人心。慢乐章中的许多”保持”音符有所加强,优美的旋律传达出伤感的思绪,绵延不断。这里没有过多的颤指,但仍然充满激情。

托特利埃属于上一个世纪那些注重演奏清晰,运用有表情的滑音的老一代弦乐演奏家。他偶尔会用滑音,但总是很快滑过,并用一点弓子的压力。他的清晰演奏从没有以牺牲真正的”连奏”为代价。干净、有力、集中的发音有时会像芦笛一样,演奏出平稳的”如歌”乐句。他总是以充满强烈情感而不是多愁善感的方式演绎着浪漫主义音乐,这也是他演奏埃尔加协奏曲的主要特征。同期录制的另一部作品,施特劳斯的《唐吉柯德》也是如此。正是《唐吉柯德》的演奏开始了他国际性独奏家的艺术生涯。

托特利埃在巴黎的家庭并不富有,因此年轻的大提琴家毕业后需要一份管弦乐队演奏员的工作来养活自己。30年代,他相继在巴黎广播乐团,蒙特卡洛管弦乐团(任首席)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任职。在蒙特卡洛期间,他首次演奏了《唐吉柯德》,由施特劳斯本人指挥。他还应比彻姆的邀请去伦敦参加1947年的施特劳斯音乐节,在作曲家出席的音乐会上演奏《唐吉柯德》。接下来的录音是托特利埃与EMI长期合作的开始。他总共录制了三个版本的《唐吉柯德》,其中有两个是由鲁道夫·肯普指挥(1958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73年指挥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三个版本都表现出托特利埃对这部作品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诠释,他把”悲剧色彩的骑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1973年录制的版本中特别要提到的是管弦乐队的上乘表现,当托特利埃鲁莽地进攻风车时,乐队就好像滑稽可笑的羊群,并对他的行为奉承有加,最后是他为自己愚蠢的恶作剧而深深地忏悔。

1948年在与比彻姆和施特劳斯合作之后,托特利埃进一步为HMV录制了一些唱片:与德尔·玛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优美而灵气十足的柴克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973年他与儿子,扬·帕斯卡尔·托特利埃指挥北方小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版本就不如这个版本演奏得自如和自然)和凝重而激昂的福雷《悲歌》。还有与盖拉尔德·摩尔合作录制的德彪西奏鸣曲,但这个版本已经被60年代与琼·休博合作的更华美完整的版本(Erato)所代替。

托特利埃的不倦探索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曲目,许多都录制了唱片,特别是其中还包括许多奏鸣曲作品,不要说现在已很难听到的福雷、肖邦、拉赫马尼诺夫的奏鸣曲、舒伯特的《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还有与休博和亨利·麦克尔合作的舒曼三重奏以及柯达伊无伴奏奏鸣曲的充满激情的卓越演绎。

托特利埃对室内乐的热情参与反映在他在普拉迪斯音乐节上录制的唱片。他是卡萨尔斯的崇拜者,1950年初次参加音乐节,后来又参加了数次。1951年他与卡萨尔斯、伊萨科·斯特恩、亚历山大·施奈德和米尔顿·凯蒂姆斯合作,录制了迄今为止最好的舒伯特五重奏(Sony,5/94)。

倾听托特利埃演奏的巴赫无伴奏组曲,首先是他生动的节奏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组曲中,除了前奏曲,其他都是舞曲的形式,托特利埃时刻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萨拉班德舞曲坚定而庄严,轻快的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这样的演绎一定是当今巴罗克专家们乐于仿效的。即使诸如艰深的第六组曲前奏曲这样的段落,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十分果敢而积极,清晰的音质,控制得当的颤指,意味着那些适用古老乐器的耳朵需要做些许的调整。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托特利埃1964年录制的六首维瓦尔蒂奏鸣曲op14(Erato)有些令人失望,只有”快板”乐章还富有活力,演奏得相对平衡一些。问题出在古钢琴的伴奏上,主要是装饰音的繁多,乐器的”古老”声音过于沉重以及脚踏音拴的连续使用。

托特利埃是为数不多的继承演奏家/作曲家于一身传统的20世纪艺术大师之一。对他来说,作曲同样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包括:一部双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为他与妻子共同演奏而创作的,可惜没有录音保留下来),一部新巴赫式的组曲(与柯达伊奏鸣曲同时录音)。现存的唱片还有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的《音乐能够拯救和平》主题变奏曲(Arion),以及两首返场小品:《小丑》(EMI,12/95)和专为学习”拨弦”而创作的《Pishnetto》。

如同许多能够作曲的演奏家一样,托特里埃非常胜任华彩乐段的创作。海顿的两首协奏曲中,他写出了《D大调协奏曲》中精巧而富有幻想风格的第一乐章华彩,终曲乐章的华彩乐段是足以令作曲家吃惊的乐思旅程,而第二乐章是更为简短的”时尚”汇展。1981年录制的海顿《C大调协奏曲》的《柔板》乐章中加入了柔美而含蓄的演绎;但我觉得,这里的乐队部分偶尔过于沉重,有损于大提琴的精彩。1978年录制的舒曼协奏曲(EMI,8/93)托特里埃创作了极富想象力的华彩乐段。除了在尾声大提琴有些杂音外,整个的演奏非常卓越,木管乐器组的演奏尤为突出,充满激情和狂热的演绎向人们展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1955年托特里埃录制了欣德米特的协奏曲(创作于1940年,Supraphon)。这个录音体现出他处于巅峰状态、非凡而生动的演奏水平,表现出音乐中亮丽而富有戏剧性的热情和深深的悲伤。安塞尔和拥有强烈责任感的捷克爱乐乐团也都处于最佳状态。托特里埃演奏的许多段落让我们领略到全新的音乐之魂—–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的风范。

2016 年 1 月 10 日 阅读:(6,792)
Categories: 大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2653.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