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塞维茨基

克努塞维茨基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塞维茨基

在大提琴演奏的领域里,俄国人克努塞维茨基的名字或许没有罗斯特罗波维奇或者夏弗朗那般响亮,但在前苏联国内也算得上一个重量级人物。可惜的是,他年仅五十五岁就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他的琴韵在抒情中展现深邃与情感,是传统莫斯科学派的最佳代表。

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塞维茨基(Sviatoslav Knushevitsky 1908年-1963年)1908年生于俄罗斯的萨拉托夫,父亲是律师,但酷爱音乐,会拉小提琴和中提琴,克努塞维茨基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大提琴的。15岁时他来到莫斯科考入柴院,在著名教授、苏联大提琴学派创始人西蒙·科扎卢波夫班学习。由于非凡的天赋,22岁(1929年)就担任苏联国家大剧院乐队的大提琴首席。

1933年他参加了全苏音乐比赛。以前可不像现在信息和交通都很发达,年经人的机会非常多,当时每一次比赛都会成为音乐界的一件大事,选手们都要经过各地层层选拔,所以质量可想而知。在那次比赛中,克努塞维茨基的表现非常出彩,他的演奏获得了许多好评,如有的评论认为他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一个“奇迹”,最终他夺得了第一名。此后作曲家们纷纷为他写作品,我们知道的有米亚斯可夫斯基和哈恰图良协奏曲,他还首演了许多作品,其中卡巴列夫斯基献给苏联青年的g小调协奏曲也是由他首演的,记得卡氏举行作品专场音乐会时常包括这首协奏曲。

演奏三重奏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克努塞维茨基曾与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钢琴家列夫·奥波林组成了第一个全苏最有影响的钢琴三重奏,他们演奏和录制了大量的曲目。

由于政治铁幕的存在,克努塞维茨基被国外乐迷知晓得不多,但是他在前苏联国内相当被推崇,许多苏俄近现代大提琴作品都是题献给他、最后由他首演的,比如哈恰图良、格里埃尔(Reinhold Gliere)和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也是1956年在克氏的弓下留下了第一个原始版录音。

不过,当格外优异且更年轻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开始在乐坛叱诧风云之后,克努塞维茨基的光彩相对黯淡了下来。在演奏风格上,克努塞维茨基有着与罗斯特罗波维奇相仿的温暖音色,但在分句上不如老罗自由和炽热,与夏弗朗铁马金戈、阳刚味十足的演绎相比,克氏的美感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浑厚或“拙朴”上,哪怕是在意气昂扬的时候都非常的克制,给人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境。

在第一次听的时候或许不那么吸引人,但是回味悠长。这一点让我联想起了同时代的皮亚蒂戈尔斯基,因为他们两者都是在情感的深度上取胜,代表了苏俄大提琴学派糅合了理性与诗意的、非炫技性的那一面。同时,后人常常会拿克努塞维茨基的地位与意大利大提琴家麦纳迪(Enrico Mainardi)在欧洲大提琴学派中的地位类比,不仅因为麦纳迪的演奏也有着音色高贵、感情克制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两人在室内乐作品中都成功扮演了负责任的、宽厚长者的角色。在生活中,克努塞维茨基同样彬彬有礼、和蔼待人,可惜的是,他的英年早逝和饮酒过量有关。

以至于今天人们还不是地回忆和赞叹他那卓越的演奏。55岁,正值壮年,也是演奏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多么令人惋惜。但他那不同凡响的演奏和对人、对艺术怀着最大真诚的品德,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2016 年 10 月 17 日 阅读:(6,665)
Categories: 大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8724.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