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克利斯朵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克利斯朵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克利斯朵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德国作曲家克利斯朵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在1714年7月,日生于上普法茨的埃拉斯巴赫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三岁时随家迁居捷克,在辽阔茂密的波希米亚森林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十二岁起在教会学校读了六年书,掌握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并熟悉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诗歌,毕业后进布拉格大学,同时学习弹奏钢琴、风琴和演奏大提琴,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不时要丢开课业,背着大提琴跋涉郊区乡间演奏乐曲,以求获得经济上的补助。1736年,父亲的主人把格鲁克带到维也纳宫廷任歌手和乐师。翌年,出于偶然的机遇,他到意大利米兰,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萨玛蒂尼(G. B.Sammartini 1701-1775)学习,用意大利文创作了很多正歌剧在米兰和意大利其他城市上演,但这些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

1746年,格鲁克移居英国,在伦敦遇到了亨德尔,这位已经六十高龄的大师的音乐留给他很深的印象。在这段时间中,他游历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在德累斯顿、汉堡、布拉格和哥本哈根等城市亲自安排自己的歌剧上演。1750年,他回到维也纳,1754年起担任宫廷乐长,这时候他根据法文脚本创作出一些喜歌剧作品,为法国喜歌剧体裁的奠立做出了无可争辩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开始进行歌剧改革,他的歌剧《奥菲士》在1762年在维也纳初次上演,成为歌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日子,而在五年后同在维也纳初次上演的另一出重要歌剧《阿尔刻提斯》,则更彻底地贯彻了他所确定的原则。1773年格鲁克迁住巴黎,为了歌剧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严肃斗争,他为巴黎而写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和《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都是使他赢得胜利的重要剧作。他晚年住在维也纳,主要创作一些歌曲,1787年11月15日逝世。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主要是针对封建专制时代的两种典型歌剧体裁——一种是法国宫廷流行的故作风雅的“抒情悲剧”,另一种则是在当时已经蜕化为纯粹卖弄技巧的肤浅的意大利“正歌剧”。他的歌剧常常借用古希腊神话的主题和形象,但是他使这些古代的人物成为第三等级的代言人,用以体现浩然正气和见义勇为的英雄,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原则是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同第三等级的思想家、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卢梭和狄德罗的许多美学观点更是一脉相承,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巴黎社会环境,当人们围绕着他的音乐戏剧改革经常展开着热烈而普遍的争论时,他的创作总是受到整个进步舆论界的热诚欢迎,连他的对手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格鲁克在法国掀起了一次“音乐革命”。他是启蒙运动时期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格鲁克认为“质朴、真实、自然,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三个重大原则”。他这一美学观点,决定了他的歌剧改革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从整出戏剧的整体出发,强调歌剧主要的是内容本身,即以引人入胜的剧情和强烈的感情为基础,而音乐的使命则是同诗相配合,以加强感情的表现。因此,他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把咏叹调、宣叙调、合唱和芭蕾舞有机地构成大的场面;他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用它来伴奏全剧,取消过去的宣叙调只用羽管键琴伴奏的习惯;他认为乐队中各声部都应该富有表现力,于是把所有的声部全写出来,而不用过去的数字低音记谱;他十分重视序曲的作用,要求序曲紧密联系歌剧的音乐和戏剧的形象,成为概括全剧内容的引子。

格鲁克是一位伟大的歌剧作家,他拥有写作曲调的非凡才能,但他毕竟“爱缪斯胜于塞壬”这也就是说,他最重视的确实不是像希腊神话中那些塞壬(海妖)的甜蜜歌唱,而是缪斯女神的壮伟诗篇——后人在格鲁克塑像上刻下的这句铭文,的确道出了他创作的这一特点。

2013 年 6 月 6 日 阅读:(6,362)
Categories: 综合文献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3024.html

『相关文章推荐』

One Response to “克利斯朵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